“不吃了,时辰还早,要抓紧时间赶路,夜里要宿在路上,得寻个好地儿呢。”赵老汉拍了拍他的肩,又问了嘴换粮的事儿,得知已经换好了,就在清河镇换的,他们家离清河镇近,换粮不咋费工夫,赵老汉也没问换了多少,只要换了就行,别的就不操心了。

离开时,孙大哥从背篓里拿出一包饴糖塞到赵小宝手里,赵老汉和赵大山都没反应过来,他拔腿就跑,仿佛生怕他们不要,摆着手笑呵呵道:“买完驴回来,来家里吃顿饭再走,我回去和爹娘说,就在路口守着了,可一定要来!”

“哈哈,成!”赵老汉笑着摆手,也不和他客套,“也别守着了,我们自个上门哈!”

“哈哈好!”

一家三口继续赶路。

几个镇子的赶集日是错开的,今日是清河镇的赶集日,明日是潼江镇,后日是石林镇。一路走来遇见不少人,有落石村的村民认出他,热情地说孙家大哥今日也来镇上了,没和他们一起回来,赵老汉就笑着说已经见到了。

“哎哟,还是汉子赶集快,买了就走,不像咱还得四处逛逛。”有个妇人笑着说道。

“是啊,前后脚出村,孙老大都落家了,咱还在路上。哈哈,不耽搁了,走吧走吧,家里娃子该等急了。”

道了别,彼此错身而开。

等走远了,赵老汉突然道:“这人还是挺能习惯环境的。”

太久没出门,不晓得外头的情况,就这一路遇见的人,汉子没几个,还是妇人婆子居多,但她们脸上却没啥郁气,一直笑呵呵的。一个冬日就能抚平许多事情,眼泪担忧和地里的庄稼粮食相比,可能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日子还得过呢。

两日一夜的路程,他们是在第二日的下午到的石林镇,城门还没关。

牛市一般是早上开,赵老汉上次就来踩过点,包括客栈,一个单间住一宿五十文,小宝说和清河镇的价格一样。之前神仙地只能进一个人,肯定要住客栈,但现在神仙地可以进两个人,这钱就能省了,父子仨去牛市逛了一圈,问了当地人,确定明日会开市,有一批牛和驴骡在卖,因为乡下好多汉子去打仗了,最近这几个月牛市开得勤,好牛也多,只要有钱,基本都能买得着。

赵老汉觉得两者没啥关系,都说少的是乡下汉子,乡下人又有几个买得起牛?

这个说法不能细想,处处是毛病。

心头这般嘀咕,面上却没表现出来,道了谢,又逛了一圈,踩着关城门的点离开了镇子。在城外的树林子里寻了个隐蔽地儿,赵小宝一手抓着一个,带着爹和大哥去了神仙地。

去灶房拿了夕食,一家三口带条狗,坐在田坎上,望着绿油油的七亩地,吃的那叫一个香啊。

吃完饭,赵小宝拎着篮子去小果园摘了好些果子,吃饱喝足,神仙地的天还是亮堂堂的,半点没有要黑的意思,赵老汉扛不住了,打着哈欠去睡觉。

翌日,官道上,背着篓挑着担的农民从各个方向走来,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鸡鸣鸭叫,茅草垫着的鸡蛋,都是一大早赶着开城门好占集市最好位置的卖家。

买东西的倒是没那般早出门,向来只有卖不掉,没有买不到的说法。

赵老汉和赵大山一人拿着个馒头在啃,他们起得早,在神仙地就把朝食吃了,现下啃馒头纯属闲得发慌。吃完馒头,城门也开了,一群人挤挤挨挨进城,他们落在后头没去挤,免得给人手里的鸡蛋挤掉,让他们赔钱可就亏麻了。

他家鸡蛋多的都要吃不完嘞。

来得早,好些早食摊子还没支起来,但锅里已经煮着了,油也热着了。他们经过一家包子铺,蒸笼一掀开,热气糊了一脸,面摊子也是,路过闻到杂酱臊子也是香的遭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