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不厚,几代下来,已经是坐吃山空了。得亏有圣人帮衬,眼下管着内务府,这才缓过一口气来。
如今恭王来争,端王如何肯让?圣人年已八旬,说不得什么时候就要龙驭上宾。到时候新君即位,这份差事自然得还回去。
这也是端王扛着不肯让权的缘故。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太子继位已成定局,恭王又是未来圣人的亲弟兄,只有吃肉没有喝汤的。眼下却要夺自己的权,少了这几年的贴补,后人难道要去讨饭不成?
端王有自己的苦衷,恭王想的却也一样。亲爹还在的时候都沾不上内务府,等日后兄长上位,说不得就更没有机会了。两府一院,那可是圣人的私产!圣人若不想给,旁人能说什么?
为着这个,恭王与端王没少别苗头。偏生这两位,一个是圣人亲子,一个是永世不降的铁杆亲王。圣人也没有明言偏袒谁,局面便这样僵持下来。
太子一劝,眼看着又有大臣要劝,但圣人已经拿定了主意,一锤定音。
“先教太子监国,一日不监国,便一日不能理政。”群臣只有山呼万岁。
太子且还迷糊着,还没过年呢,自己就要监国了?同样迷糊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安王。
与太子不同的是,安王是不懂朝政,且心思也不在朝上。今儿一早安王上朝时,正听见亦安吩咐韦女史,说是今天午膳要吃锅子,等他回去就有热锅子。
安王满心都是等会儿早些回王府去见亦安,这些话于他而言不过是乱风过耳,掀不起一丝涟漪。
再者安王身上连个差事都没有,上朝也不过是因为他身上有个亲王爵位,必须到场而已。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指望安王在朝政上有所建树。况且,一个宗藩亲王对朝政指指点点,这也是朝臣们所不能容忍的。
安王在朝堂上不过妆点,连个吉祥物都不是。除了身为亲王的特权,含权量其实是比较低的。
不过低也有低的好处。至少安王的岳父,亦安的亲爹白尚书对此就很满意。若安王是个实权亲王,他还指不定要被御史怎么骂呢。
圣人在敲定太子监国后,又缓缓言道,“国事交予太子,这宗人府就交予……”端王耳朵立时就竖了起来。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宗人府可一直握在圣人手里,从来没有给出去过的!
若说内务府含“财”,理藩院含“权”,那宗人府就是既含权又含财。且内务府对内,理藩院对外。而宗人府,对内辖制宗室,对外也能影响勋戚,凡请名、请封此类事务,都是先交宗人府审批,再呈送御前的。不花点银钱打点,宗人府的官员岂会这么痛快给你报上去?又不是实权宗室,亦或者在圣人面前得眼的,这一类宗人府官员自不敢瞒,其余的嘛……
端王心思活泛起来,如果圣人把宗人府交给自己或者恭王掌管,那他和恭王之间的争端,自然也就平息了。
别的不说,单宗人府的宗正,一年的年俸,便有近万两银子。以前圣人收回宗人府,这笔开支自然就减去了。如今圣人又重新提起,这笔银子却是如何也省不了的。
圣人留了个话头,又说道,“自本朝伊始,宗人府便由宗室打理。朕御极之初曾破此例,也是为江山社稷。如今朕又有意将宗人府交予宗室打理,不忘祖宗之言。”对于这个话题,群臣是由着圣人的。再什怎么着,宗人府也不会交给官员主管。
若真如此,那宗室可就遭老罪了。
百官巴不得能少一个宗室是一个,养这些偏远宗室难道不花银钱嘛?
端王甚至往前稍了稍,就怕一会儿听不清圣人说什么。安王却依然神游天外,想着一会儿回府和亦安一道吃热锅子。
圣人瞥见安王面上清纯神色,不动声色道,“景王之言甚得朕意,也是时候提拔年轻人做事了。”圣人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