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3 / 32)

声道,“留她性命,下旨申饬一番也就是了。教她日夜抄经,也算是为先人祈福。交由安王妃管束,禁其足也就是了。”真要取赵氏性命,反倒显得她很重要似的。

焦清低眉称是,便到一旁拟旨。

因是宗室事务,所以这一趟是焦清亲自去的。还没等赵氏缓过神来,焦清便带了圣人旨意上门。

这回可比半日前那一回有意思多了。赵氏活到如今的岁数,可还没见过圣人身边的近侍呢。

等到旨意宣读完毕,赵氏面如死灰,这一回,算是把后半辈子交到安王妃手里了。圣人的旨意很是明白,只要安王妃不松口,她就得抄一辈子经文。偏生还不能违抗,打的是为先人祈福的名义。

谁都没有想到,圣人居然会越过宗人府,处置一位连宗谱上都没有记载的女眷。非是宗人府官吏懒怠,实则那位中尉妻妾名额已满。真论起来,若非安王生下来就被过继,他便是滥妾子,按例,是不能请封的。

在八旬圣寿之前,圣人这般动作,只让满朝文武心中胆颤。圣人这样看重安王妃,只恐日后生患。为的不是旁人,正是安王妃本人。

也因为这个,后人笔记中,亦安难得多得了几句。只是这个形象,便不那么光彩。只这些都是后话,此时不提。

只千百年之后,后人从前人书稿中描慕出来的古人形象,与其本人相比,则多有出入。

第145章 放权

焦清回宫前还特意到郡王府探望一回, 言道圣人心里明白,万不会委屈了王妃。

有圣人定调,这件事便算盖棺定论, 往后或再有人意图以此来作文章, 便是与圣人作对。

然而时至今日,京中众人依旧没有意识到, 圣人对亦安的看重, 究竟到了哪一步。

到了圣人万寿的正日子,文武百官、宗室勋贵、外藩使臣依次入觐。太极宫内人潮汹涌, 却又格外肃静。

在引礼官的引导下,众人依位次向圣人祝寿。

圣人今日格外开怀, 看起来精神矍铄,一点儿也不像满八十的老人,看着只有六十出头的模样。

一片鼓乐声中, 似乎昭示着王朝依旧强盛。

而大多数臣工则注意到,嘉顺郡主与那位殿下的位置, 不偏不倚, 正好在安王妃之侧。这并未让一众大臣生疑,安王妃在成为王妃之前,就已经是嘉顺郡主的傅母, 又是这位殿下的启蒙老师,无论是亲疏还是礼法,这两位坐在安王妃旁边, 都是无可指摘的事。

只是有些大臣心有疑虑,为何圣人不趁着这个节骨眼儿给那一位封爵?眼下是最好的时候, 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惹圣人不乐的。当然天心难测,圣意如何, 也未可知。

兴许,圣人是想把这个贤名留给太子做。曾祖疼爱曾孙,和太子关怀兄长一系的后人,终究还是有所不同的。

觥筹交错之间,圣人的八十大寿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去了。

而在此之后,外藩使臣依次离京,扎哈罗王子夫妇似乎有留恋之意,在圣人亲自召见之后,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京城。

直到所有外藩使臣彻底离开之后,十二月二十三,圣人在朝堂上突然抛出了一个惊雷。

而在前一日,亦安如往常一样,入宫探望嘉顺郡主姐弟,临别之前依旧去拜见圣人。

和以往稍微不同的是,圣人拿了宗人府的两份奏疏,问亦安的意思。

亦安不觉有异,但还是十分谨慎地回答了圣人。若是圣人真想对宗室开刀,亦安也确保自己说的不是推波助澜的话。若圣人仍有犹豫,也不会因亦安的话有所改变。

古之帝王年老,几无变革之意。尤其当今,圣人祖孙三代,天下承平已近百年。这时候再起兴革,不知会有多少人趁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