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4 / 26)

一来世子身体确实不宜劳累,二来,便是去问过世子,对方也拿不出好主意来,这是亦安的亲身经历。最后还是亦安自己拿了主意,才把事情办了下去。

这样一位玉人儿,又是如何在这时节才想起要谢亦安的?亦安并非贪图这点子谢礼,这和圣人赏赐给亦安的物件儿相比,自然算不得什么。况且距离永襄郡王妃下葬已经过了这些日子,亦安又是未婚姑娘,这要是传扬出去……

并非亦安自作多情,而是前几日,已故永襄郡王的亲兄长安王,就闹出个不大体面的事出来,让一众御史在御前好生弹劾一番。

起因是安王因为为文昭皇后修建观庙,圣人又许了他行动自由。这位主儿去郊外庄子散心时,路经清心观时,遇上康定伯夫人带着女儿上香,过后向圣人上疏,想要纳康定伯的女儿为妾,为王府绵延子嗣。

本朝自仁宗朝以后,宗室子弟婚嫁只在清白人家里选取,已然成为定例,这是一种未曾明言的默契。

如今安王一开口,要纳的就是康定伯家的嫡女,理由还十分荒谬,康定伯家的女儿看着就是好生养的模样,一定可以为王府绵延子嗣。

这话听着就荒谬,康定伯家也算殷实,这一代康定伯虽然不是简在帝心的人物,但也不是那等纨绔习性,因此在圣人心里的印象还成,不是那等惹事的勋贵。加之康定伯祖上也是有过开国之功,虽然已经过去十几代,但圣人心里是念着初代康定伯功勋的。

安王也知道自仁宗后宗室少和勋贵联姻,自家又只能许个妾室的位份。所以便在奏疏里说,便是康定伯嫡女不成,庶女也是一样的,只请圣人可怜他膝下无子,两任王王又早早过世,请酌情开恩。

原安王妃身故后,安王是娶过继妃的。只是两任王妃均是红颜薄命,没做几年王妃就香消玉殒了。

本朝宗室娶亲有限制,宗室亲王在第一任王妃病故后,只能续娶一任正妃。若继妃依然在亲王之前过世,则不许再立第三任正妃,只能从妾室里选取一人打理王府内事。

本朝对宗室既不算严苛,也称不上放纵,明面儿上只能娶两任正妻,对妾室数量也有严格限制。而在这上面,宗室显然是比不过勋贵的。

不过也有不遵守制度的宗室,例如安王,他的妾室数量早就超过宗藩条例的规定,只是安王一向不把御史弹劾当回事儿。逼急了就去面圣,在御前嚎啕大哭。一哭自己没有子嗣,二哭御史欺人太甚,不把自己这个亲王放在眼里。

圣人又能拿安王如何?他纳那些妾室都好生供养,从不打骂,也没有传出迫害良家子的名声来,便是抬出宗藩条例来,安王也有一堆歪理。最后圣人索性不管,便由着安王去了。

不过这一回,不等安王去寻康定伯说话,圣人便先驳了回去。

“先朝未有之事,朕又岂能开此例?”罕见地,圣人少有地大动肝火,很是严厉地给安王下了谕旨,让他在王府好生闭门思过,最近就不要出门了。

本来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谁知道安王给圣人的奏疏落到内阁里,又让御史看到了。安王说话实在不知收敛,把主意打到勋贵之女身上不说,还大言不惭自己不挑拣嫡庶。这是嫡庶的问题吗?若是圣人应允,此后宗室和勋贵又要掰扯不清,原本两方互不打扰,此例一开,谁知道朝堂上这些勋贵,哪些心思又会活泛起来。

别看如今宗室不得势,那也得看是谁家的。便是定王和端王这两家,虽和圣人血脉不亲近了,但到底有个永世不降的爵位在。安王不必想,有今天这一出,安王就不必指望圣人同意他纳勋贵女为妾了。

更不必说圣人的三个亲儿子,虽则大位未定,但不乏有想押注的勋贵,这儿女婚事不是天然的筹码?纵这一代没有合适的人选,但勋贵最不缺的就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