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2 / 4)

了?

为了写这部小说,我看了很多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其中有不少是和蒋氏去台后的生活有关。有一张照片我的印象格外深刻,那是已经年逾七旬的蒋氏,相比于大陆时期,他明显苍老了许多。他坐在一艘军舰上,穿着军装,向着远方的海面眺望着,面上明显带着寂寥与悲凉之色,看了让人不禁唏嘘。

很多记录蒋氏生平的书籍上都提到过,自从被迫离开大陆,逃亡台湾后,他在海上,总是喜欢向着大陆的方向眺望,尤其向着自己的老家宁波眺望。虽然极目所到之处都是茫茫海面,几乎看不到一片陆地,但他总是坐在一隅静静地望着,望上很久很久。

作为一个极其传统与恋乡之人,蒋氏的思乡之心确实很令人动容。所以,当我静静的坐在他曾经下榻的地方,安然自得的吃着午饭,看着风景的时候,睹物思情,推己及人,不免要替他发上几分感慨。

午饭后,我继续在旧楼里散步。旧楼的后面,有一个意境非常典雅的小花园。说它小,只是现在的花园范围比较小,仅剩一个有一座小桥的鱼池和一座被截掉一半的假山和两座被封去了一半的亭子。根据它的残迹判断,当年它的范围应该很大,只不过现在是被后人渐渐蚕食所造成的。

后花园里有好几棵又粗又壮的参天大树,长得歪歪扭扭,横在鹅卵石铺就的小石道上。鱼池和鱼池上的小桥绝对是古老的物件,青石板上刻着的古典人物故事已经在风雨岁月的剥蚀下面目不清,青苔遍布,看着就是有年头的东西。鱼池倒也不小,看着有一个室内壁球场的大小,而且很深,足有六七米深,但是鱼池里的水因为常年缺少专人管理,已经干涸的只有一米多高,里面被人扔进去了许多的杂物垃圾和落叶,看着不像鱼池,倒像是臭水沟。

鱼池里的水散发着臭味,颜色深得又黑又绿,本以为这样的水池里绝对不可能有鱼,不料,我皱着眉头朝下面一张望,居然还真看到几条红色的鲤鱼一个个张大了嘴在水面上呼吸。想必是水下的空气实在稀薄,为了生存,它们只能这样在水面上呼吸维持生命。

不过,我实在是为这几条鱼的生命感到担忧,以它们这样恶劣的“居住条件”,死亡只是早晚的事情。在它们的旁边,就浮着好几条已经开始腐烂的鲤鱼尸体,看那些鱼的个头,都有筷子那样长,想来早年这里的水环境不是这样差,它们还能长到这么大。后来环境越来越恶劣,它们最后只能这样一个个死去。

一个挺漂亮的鱼池,里面还有假山,估计当年在这里生活的鱼是很开心的,还可以在假山间嬉戏追逐。只是现在,没有人再来管理了,就落得这样无奈的境地,看着着实觉得可惜。

鱼池的旁边就是一座假山,其实这个假山的内部还是曲径通幽的,里面修了好几条小道和台阶,弯弯曲曲的通向假山的上面。想当年,这里的确是一处可以赏玩的幽静之地。可惜现在,被人为的堆上了许多的杂物,阻断了通向假山上面的道路。我在假山下方的三个入口处探头张望了许久,几次想要挤身进去,一探究竟。可想想又怕遇到遍布各处的蜘蛛网和只在阴暗处滋生的超级蚊子,最后只能望而兴叹,退了出来。

假山的两旁,一左一右的各建了一座亭子,明显与三楼阳台上的左右两个六角亭子一上一下的相呼应。左右对称的建筑,向来是中式建筑中的典范。这亭子只有一半,风格与苏州拙政园里半面亭如出一辙。亭子是飞檐,但柱子的风格却是欧式的,显然这是个中西合璧的亭子。右边亭子上有题刻名曰:耕明月,左边亭子上题刻名曰:吸清风。这个对联看着很是工整,名词清风对明月,动词耕对吸。但在我看来,这个“耕”字用的不错,但“吸”字实在用的不甚怎样,还不如用“读”来的更风雅些,也不知道当年这两个亭子的题刻究竟是谁的手笔,附庸风雅的修为水平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