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
亭子的两边各开了两扇门,通向花园的后面。我不知道原来这个花园的后面究竟是通向何处,又是怎样的一片天地。但今天,已经有一扇门被水泥给封了起来,另一扇门的后面就是旅店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当年的建筑恐怕早已被占用或拆空,已经无迹可寻了。
从这个后花园的整体风格上看,属于中西合璧。常常是中式的门庭下,有着西式的建筑装饰风格,而西式的风格之中,又有着中式的门窗,好像有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罗马式的立柱、拱形的门洞,繁花的雕饰都是它的常见风格。但,时不时的,你总能从许多细枝末节的地方又找到中式的文化蕴藏其中。
一楼的台阶上,刻着象征平安吉祥的瓶、蝙蝠、嘴里叼着牡丹花的凤凰图案;鱼池桥上的扶手上,雕着代表吉祥的桃子、镇邪的石狮子和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园里的花栏都围成了吉祥的云纹图案;就连台阶的边缘也被做成了波浪形的如意样。
旧楼的正面外观尚可,几乎看不出岁月在这里留下了多少痕迹。但是,在它的背面,随处可见其斑斑驳驳的痕迹。大片脱落的石灰墙体,破烂不堪的窗户门洞,到处长满青苔的路面和墙角,到处堆放着的散碎物品和乱拉乱接乱搭建的生活痕迹,让这幢曾经有过辉煌岁月的老建筑,好像一个正在老去的贵妇人,逐渐被锅碗瓢盆的烟火气磨去了身上的贵气,显露出繁华终究被雨打风吹去的沧桑来。
一栋楼的前面和后面,就好像人的两张脸,一张脸,在人前,笑迎八方来客;另一张脸,在背后,暗自垂泪自己的遭遇。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喜欢想着它的过去,看着它的今天,浮想联翩。这样幽静的地方,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很少。这样没有过份人为痕迹与更改的地方,也很少很少,说起来,还是要感谢它曾经有过的军方背景。如果没有军方使用数十年的历史,想来,它的命运早已被改写的面目全非了。
在普陀山的三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去这个地方流连一番。临走前的那天上午,室友又去景区拜佛去了,我没有去,还是跑去了旧楼,在旧楼的上上下下来回的走了好几遭,拍了许多的照片,发现了一些前两天没有观察到的小细节,感觉很是满足,仿佛我这次来普陀山不是拜佛的,而是专程来拜访这栋民国老建筑的。
也许是我这一年来都在写这篇民国时代的故事,所以对民国时期的人和物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我写着写着,就会有很多类似的感慨,会被一点老东西弄得触景生情,唏嘘不已。昨天从普陀山回来之后,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在从普陀带回来的袅袅檀香烟气中,写就了今天这篇随想,算是为那幢不知建造年月,不知前世经历的民国老建筑写的小小的记述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四十四章
法国 巴黎
在孙立人将军带领的考察团到达欧洲的第三天晚上,艾森豪威尔专门为欢迎他们的到来而在巴黎的盟军司令部内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宴会上,觥筹交错,衣香鬓影,人头济济。欧洲战场的胜利,使多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那层厚厚的战争阴云终于散去。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让人们的心情大好,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谈笑风生之间,让宴会场上的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孙立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学生,在国内黄埔系与保定军校毕业的将领派系中,因其作风带着明显的美式风格,所以在官僚习气严重的中国,属于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一类。回国后,常受其他派系的排挤。
但他在美国军方的心目中,却因其美式教育的背景,成为了最受欢迎与重视的人物。因此,这次他带领访问团赴欧考察,受到了以美军为首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军方高层的热烈欢迎。作为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