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4)

吉普车渐渐的消失在远方地平线下,脑海中再次想起了那个让自己很是敬佩的年轻军官。

无论从相貌还是他的言行举止上,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给他留下了实在深刻的印象。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有种奇怪的感觉,似乎将来他们还会再见。他低着头,摸着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下巴,充满睿智之光的蓝色眼珠不停的在转动着,脑子也在不停的转动着。

也许他的这个猜想的确荒诞了一些,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去核实一下。是的,等他回去之后,他一定要找人去查一查这件事情。毕竟,这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可能,也是他唯一能够为故友所做的。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零九章

说来也怪,蓝伽营地自迎来了民国三十二年的新年之后,来参观与访问的国内军部高级将领与中央政府的代表人员仿佛是说好了似的纷至沓来。

二月初,参谋总长何应钦来印度视察驻印军,并与官兵代表聚餐,考察士兵日常生活情况。他前脚刚走没几天,后脚便跟来了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他是代表中央政府及行政院上下同仁来慰问驻印军,不仅带来了国内支援的各种慰问品,也带来了一支由国内影星组成的劳军团。

三月刚开始,空军少将兼总指挥毛邦初前来印度考察驻印军的空军训练与设备情况,与当地的美英空军将领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谈。他走了没几天,传闻中素与毛邦初不和的空军中将,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也如约而至,慰问了驻印军的部分空军将士。三月中,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带着重组驻印军的命令来到印度,发布了驻印军最高军事长官的人事更迭。三月下旬,国内统帅部在派来大批不同兵种支援部队的同时,又陆续从国内调派来了几位将军分别担任驻印军各支部队的首长。

四月中旬,仁安羌战役的周年纪念暨缅甸战役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前来参加的党国要员与高级将领更是数不胜数。短短几个月之中,国内各战区的军政首长和政府要员们,只要有机会,或顺路或特意,都会不远万里的从各地赶到印度蓝伽,对驻印军将士们的生活与训练等表示慰问与关心。

这些长官们的到来,不仅仅代表的是他们自己,同样也是代表国家,代表蒋委员长心系远方将士们的一份心意,因此,来来去去的人群中,自然不会少了随行的新闻记者。记者们的出现,让蓝伽训练营地有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成为了一支让世人瞩目的盟军军队。

很快,关注报章新闻的细心读者们已经渐渐发现,在这些报导驻印军的新闻头条中,都会以很浓重的笔墨提到仁安羌大捷首功的创建者、一个以前很多人都从未听说过的名字狄尔森。而他的身影也总是会出现在新闻照片的镜头之中,出现在各位军政要员们的身边。

他是谁?为什么会如此频频的出现在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们身边?难道又是哪位党国大儒的公子?又或者是哪位皇亲国戚的亲眷?否则何以会经常以热点人物的形式出现在《中央日报》的版面上?谁不知道《中央日报》是国家的第一大报,等于是国家的喉舌,新闻审查一向严厉,很多新闻若没有审查员的点头,就是说出大天去,也根本别想刊登一个字。

风云人物和各行业的名人常常见报并不稀奇,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区司令长官们的捷报最多一个星期便已烟消云散。可偏偏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已经连续几个月出现在《中央日报》的显著位置上,这不能不让人咋舌之余,禁不住起了探究他身份背景的好奇之心。

当“狄尔森”这个名字在国内已经快要人尽皆知的时候,远在印度的本尊也陷入了莫名的困惑之中。他自问不过一介武夫,出身低微,年少时的经历养成了他独来独往的孤傲个性,从不屑高攀他人之想。

因此,这么多年来,他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