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园,和其他还不太会说话的琉球孩子放到了一起,和田川松讲课的教室不过是一墙之隔。
看到房间里站在一群孩童面前讲课的田川松,郑一盛愣了一瞬,有点认不出之前的那个嫂子了。只是看到讲台下认真拿着书本学习的郑森时,这个一路绷着脸的男人的眼底才露出来一抹柔色。
郑氏家族里的小孩,郑一盛无疑最是偏爱这个聪颖机灵的兄长长子,在他七岁的时候,他去平户港见郑森时就曾夸过他是郑家的千里马,这次田川松和孩子失踪,也是他主动请缨出来找人的。
虽然郑氏家族在海上算的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比起大魏的军官,严格来说他们也不过是海盗之流,遇上海商洋人还能逞强下威风,面对正规的大魏海军,他们的地位也就比倭寇好一点。之前虽然几度有大魏招降海盗的情况,但是最终结果无一不是身首异处。
他自然也不是很想起冲突,哪怕现在大魏风雨飘摇……-
出了学堂,郑一盛轻声问:“多谢天兵救助郑家家眷脱离倭寇之手,郑氏全家上下不胜感激,只是不知道大人什么时候能让我们接家眷回团聚?”
陈渔挑了挑眉,没想到郑一盛这么爽快,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了主题,和宋时对视了一个眼神,淡淡道:“听闻闽南大旱,饥民甚多,已经连绵到了月港之地,我等朝廷命官,听闻藉此,恨不能替朝廷分忧,但是之前北方一带的流民被我们收留到了永明城,永明城与闽地相隔千里,不说路途遥远,就是粮食供给上也难以持续。”
郑一盛脸色沉痛,也是一副感慨良多的样子,毕竟永明城连续两年多一直在接纳流民的事情,沿海地带无人不知,很多海商都接过永明城的护送任务,一开始还是半空船而归,现在永明城的时钟玻璃水泥等远销岭南甚至南洋,从一件被摊派的苦差变成了海商们人人趋之若鹜的美差。
但是他却没有贸然开口说话,只是安静的听着。
“听闻大琉球孤悬于东南之隅,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一海之隔的闽地多岩崎岖,人口稠密,人以海为田,相比千里之外的永明城更适合闽地流民迁居,永明城有心想要安迁流民,听说大琉球郑氏商行在此地经营多年,因此想要麻烦郑氏帮忙。怕礼薄了不好见人,特地从倭寇那边请来了被囚居的郑氏家眷,只希望郑氏能看在永明城和大魏流民的面子上来个方便,让我们能去大琉球开垦田地,安置流民,也算上天有好生之德。”
听完陈渔的话,即使对方赤裸裸的说要进驻大琉球的地盘,安插人手,郑一盛的脸色依旧不变,恭敬道:“大人一片好心,郑氏自然愿意,只是大琉球气候湿热,瘴气密布,之前多有迁居之民患时疫和疟疾,传染甚广,加上那边平地甚少山高林厚,还有蛮夷出没,沿海地区还有那些西洋番子驻守建堡垒,实在是难以对付,我们郑氏也不过是勉强求生……”
宋时按住话头:“郑大人担心的实在全面,不过关于时疫,永明城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到时候会让永明城的海军分批入驻,一旦发生时疫,我们这边自然会有应对的方法。至于那些西洋人,我华夏之地,怎么能容忍这些番邦洋人肆无忌惮!”
郑一盛看着宋时不过比自己侄子大上几岁的年纪,没有理会她对于荷兰人杀气腾腾的话,这样的话,他听很多的内陆之人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和那些荷兰人以及西班牙人的火器交过手,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利害。
他反而是笑了笑:“大人说的是在永明城售卖的青霉素吧,之前郑氏听闻这等神药,也托人去永明城求取了些许,不说那价比黄金的价格,对于高热创伤确实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疟疾却并没有什么用处,虽然人好受了一些,但是还是死了……”
用青霉素治疗疟疾……
宋时一时间有些无语,治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