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琉球国群龙无首,是求着大魏的天兵留下来驻守才能保住现在的地位,如果天兵走了,没有君主和财富的琉球百姓又要怎么样才能撑过现在的日子呢?
日本能入侵第一次,难道就不会入侵第二次吗?国王不正是因为这个才会渡海南逃的吗?
心念至此,大臣们眼神对视了一眼也纷纷和祝女一般俯身行了叩拜大礼,求大魏的天兵留下来驻守琉球,帮助琉球百姓度过难关。
宋时和陈渔没有多废话,进行一番礼节性的三清三推,立刻组织起来了可以用的人对琉球国现在的情况进行整理。
好在有之前的收留流民的经验,他们倒也没有手忙脚乱,好在现在也不是农耕时节,对于百姓恢复住房安抚流民就可以了。
只是大量的粮食虽然没有被萨摩藩运走了,让宋时他们截住了,可惜却被琉球国王走的时候一起打包了。
岛上剩下的粮食并不多,宋时看着天色,没办法,种红薯吧。
琉球国处于亚热带的气候,降雨多,气温平均,虽然地方不大但是还是很适合种植粮食的。
现在新一季的水稻还没来得及收获,现有的粮食也撑不到秋天了,即使可以从岭南和交趾那边通过海运进口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属于是耽误永明城的粮食配给,只有红薯现在最适合,产量大管理不用太精细。回头产量出来了,也能用琉球国的粮食产出填补一部分永明城的空缺。
现在的这个时代,只有粮食才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
从鹿儿岛的水泥厂运过来的水泥在重建琉球国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些账单宋时全部记在了琉球国王的头上-
就在琉球国上下如火如荼搞建设的时候,运天港意外来了一些不速之客。
挂着郑氏商行旗帜的人找上门来了。
应该说在田川松消失在琉球国的那一天,郑氏就通过特殊渠道得到了消息,但是直到半个月后,都没有看到荷兰人的船到了大琉球。
恢复平静的平户港,荷兰人第二支船队抵达大琉球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之前运送郑氏家眷的船,消失在了海面上。
根本没有到大琉球,而月港和烈港也没有对方船舶停靠的消息。
郑氏派人在各条海路上搜寻家人的踪迹,却一无所获,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了现在东海上最大的新闻,永明城的大魏舰队奇袭了萨摩藩。最后还是在大魏去过琉球国的商人那边得到的消息,才找到了田川松的踪迹。
于是对方立刻马不停蹄的派人来了琉球国。
来的人是红旗帮的三把手,也是郑一官的亲弟弟:郑一盛。
接过拜帖,陈渔很利索的就放人上了岸。郑一盛为表诚意,也是一人孤身上岸。
宋时刚好那天在运天港上修码头,于是亲自接到了这位海上来客。
郑一盛看了一眼还在维修中的运天港,眼神中有些惊异:“这是现在岭南和月港地区大量售卖的水泥吗?”
宋时微微一笑,点头称是,虽然不过半个月,因为有之前修建永明城港口的水泥参数,所以运天港修建的速度非常的快,出来的效果自然也非常不错,和之前的那破烂港口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到了今归仁城,宋时也没有吊着对方,直接带着对方去了城中田川松和两个小孩上课的地方。
和永明城一样,在宋时的手下是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闲人的,发现田川松不仅识字,会日语,汉语,甚至琉球语还精通计算后,宋时直接给对方安排成为了今归仁城的学堂老师,把曾经在永明城抄写的一部分课本都给了田川松,让她熟读后好好教那群孩子。
还是个小豆丁的郑森自然也被宋时丢进了学堂,小孩子不上学难道要打工吗?年纪最小的郑淼被放到了隔壁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