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何种地步?建面 45 平,套内估计 35 平左右?就这小小一方地,愣是隔出 4 个房间,分别是客厅、卧室、厨房、厕所。
客厅和卧室尚且过得去,厨房和厕所就只能用逼仄来形容。
丛溪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小时候,她和奶奶一道住卧室,一开始,祖孙俩同睡一张双人床,丛溪上初中后,想要个私人空间,爸爸就把那双人床卖了,买回两张单人床,奶奶和丛溪一人一张,两床并排着,中间留条过道,过道里摆了张长条木桌,就算丛溪的书桌了,书桌上方拉了张帘,丛溪睡里侧靠墙那张床,睡前把帘子拉上,果真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那时的丛溪,对那样的一方天地,可是喜爱得不得了。
至于爸爸,则在客厅最里侧的位置支了张铁制单人床,又在床前挡了道竹编屏风这就算爸爸的卧室了。
后来,爸爸进了监狱,客厅那张床空着,奶奶想着,孙女也大了,就把卧室空间全然留给丛溪,自己搬去客厅住了。
有了自己的卧室,本是高兴的事,那时的丛溪却半分也笑不出来,如果可以,她宁愿永远和奶奶住一个屋,也不想让爸爸犯下那样的错。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只能慢慢接受。
就像这房子,优点几乎是没有,缺点倒是一大堆,譬如太小;譬如在一楼,采光不好,就算是白天,家里也得开着灯,不然就昏昏暗暗,像住在地下;厕所也总是返味;墙角也时常泛潮……丛溪不也在里头住了那么多年?
后来,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几经消磨,把家里的存款耗了个干净,丛溪想着,要不把房子卖了吧,可这小房子,在中介公司的网站上挂了小半年,愣是连看房的人都寥寥无几,丛溪听了中介的建议,给房子降价,却是降了一轮又一轮,就算一些预算有限的人家被低价吸引,前来看房,看过之后仍是杳无音讯,直到最后,奶奶的手术近在眼前,丛溪不得不四处奔波借钱,这房子也没能卖出去。
自那时起,丛溪便认命了,觉得这老房子就该是她家的房子,不会变成别的任何人家的房子。便更加用心的打理起这套房子来。
从粉刷墙壁,家具换新,到电路重设,厕所改水……有钱后的每一年,丛溪都会花些时间精力改造这套房子,用心之甚,好像如今将这房子装点得更舒适,童年的自己也能跟着享受到似的。
奶奶不了解丛溪的心思或许丛溪自己也不曾真正了解自己,她总以为改造这房子是为了让奶奶住得更舒服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奶奶也是这样以为的,便总说没必要。
老人嘛,喜欢吃苦,忽地叫她享乐,反倒是要了她的命,觉得自己之前吃过的苦通通被抵消,生怕别人因此不认她付出的账,所以恨不得将苦一路吃到底。
丛溪倒是乐此不疲。
终于,这房子改无可改了,也就这样了。恰好那时,在罗雪宜的助力下,丛溪的画家事业混得风生水起,挣了不少钱,加上方肃给的 200 万老底,便在市郊一个远离尘嚣的豪华社区买了套大平层,又花了重金,自主设计,做了雅致的装潢。
一切都妥了,把奶奶接过去,哪知奶奶才住了两个周,就死活都不在那大房子里住了。
说那里离老邻居们太远,平时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说那周围荒山野岭的,想逛街买东西通通都不方便,再说,房子太大,丛溪又老不在家,一个人住着太寂寞。
便又回到老房子里来。
奶奶住回来,丛溪自然也要跟着住回来。
好在一开始工作室也租在老房子附近,这下倒省得来回跑了。
经此一役,奶奶知道丛溪是真的挣了钱,便放开了手脚,折腾护工也好,闹着去养老院也好,从前那个没苦硬吃的贫苦老太愣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