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推动的技术革新;
是 1974 年意外成就的冠军品种“东风 7 号”;
是 1984 年热经所《咖啡产业危机评估报告》里的预言,“跨国公司可能通过价格杠杆使云南沦为原料附庸”;
是 1993 年纽约期货交易所的电子屏,首次闪现“Yunnan Arabica”的代码;
是 2001 年“911”后,咖农张建国账本里的两组数据,“9 月 15 日,鲜果 1.8 元每公斤,9 月 18 日,鲜果 0.72 元每公斤”;
是 2007 年普洱诞生的中国首个“咖啡银行”;
是 2008 年病虫害造成咖啡种植面积锐减,给咖农们带来的集体创伤;
是 2009 年保山咖啡合作社成立文件里的记录,“首批 23 户社员抵押 78 部诺基亚手机”;
是时至今日的“第四波咖啡浪潮”,全世界从业者都在追求用科学诠释咖啡美学,追求更标新立异的处理方法,我们云南咖啡也从未缺席。
从三台海尔洗衣机改造的烘焙机,到个人研发的“宣威火腿式烘焙法”,到实验室独创的“四象限杯测法”,再到 AI 烘焙系统”昆仑”构建出的“普洱茶发酵式烘焙模型”,不一而足,无不见证了云南精品咖啡的觉醒和崛起!
谢谢,谢谢你们的掌声。
普洱咖啡博物馆解说词里有一句话,“1892 年,咖啡在东方找到第二故乡”。历经百年驯化与锤炼,咖啡早已不再是异域的惊喜,而是故土的呼吸。拥有一杯独属于“云南味道”的咖啡,应该是在座每个云南咖啡人共同的情结。
什么是“云南味道”呢?我想,应该是用一杯咖啡,将百年种植史、民族匠人魂、现代创意潮,浓缩成彩云之南的味觉基因。
所以我们回来了,回到乡村,回到大山,齐心协力共同寻觅一杯“云南味道”。乡村不是城市的对立面,也不是国家的边角料,站在脚下这片故土,我们同样可以施展能耐,实现梦想。
回云南后,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