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笑点太高,没有一个能入他的眼。好不容易挑出来一小段子,刚念个开头,已经到了会场门口。
周蒾按下他握手机的手,眼角缀笑:“我已经不紧张了,谢谢你。”
路东祁探头朝会场里偷瞄一眼,乌泱泱坐满了人。
他睁圆眼睛嘴巴半张,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嚯,这么大阵仗!”
“因为是首届青年论坛,主办方很重视,请来了省里领导,还有全国各地的青年从业者。”周蒾不疾不徐解释说。
她的确不紧张了,他开始忧心忡忡了:“你演讲的时候,能看见我吗?”
周蒾目光如炬:“我站得高,一定能看见你。”
恭喜完结??
恭喜完结??????
恭喜完结,期待下一本??
恭喜老师完结!??
谢谢啦!
谢谢谢谢
谢谢啦!
恭喜完结蹭好运哈哈哈哈??????
恭喜水姐完结??????
恭喜完结~
番外一,二
番外一 我是一颗遮阴的树
大家好,我叫周蒾,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孟多镇。
很荣幸能作为杰出返乡代表,为首届保山青年咖啡论坛做开幕演讲。
首先,我想提一个地点和两个数字“朱苦拉村”,“67%”和“9%”。
朱苦拉村,云南咖啡的发源地,一座位于搭理宾川县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朱苦拉,意指“弯弯曲曲的山路”。67%,是云南咖啡在国际采购商中的知晓度,而 9%,则是终端消费者对云南咖啡的认知度。
两个数字间巨大的悬殊,正是一条从父辈到我们一直在走的“弯弯曲曲的山路”。
十几年前,云南咖啡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有积累有规模,但一直没能打出口碑。到了国际市场,通常会被认为质量低人一等。即便被摆上精品咖啡的货架,包装上也只有“阿拉比卡豆”的标注,从不会出现“云南”两个字。
在外求学工作的几年,每逢自我介绍,说起我是云南咖农的女儿,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云南居然种咖啡!”。我看见你们中间有人笑了,相信你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而如今,不管是国际连锁咖啡店,还是私人咖啡馆,又或者网络电商,随处可见云南咖啡。从深山到都市,这样巨大的改变,全来自于我们父辈数十年的辛苦付出,是他们实现了为云南咖啡“正名”。
被父辈们正名的“东方风味”走到世界舞台,出口量连年飙升,可仍旧不乏质疑的声音,“云南咖啡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既是全球化供应链上的熟练工,又是文化叙事种的沉默者。”
我今天站在这里,真正想说的是,我们不是失语者。
每一颗云南豆都在用方言书写百年高原种植史。每一杯云南咖啡都拥有“三世”的记忆前世的土地,今世的阳光,来世的回甘。云南咖啡文化叙事从来不是空白,一直有迹可循。
是朱苦拉村延续百年的“咖啡祭”上,祭司毕摩念诵的“苦树结甜果,东方的星光照亮咖啡魂”;
是保山段氏马帮古旧帐簿里的斑驳墨迹,“驮咖啡十二担往腾越厅,每担二两六钱”;
是腾冲海关关员 1937 年的日记,“英方检验员袖口藏微型相机,专摄水洗池构造”;
是美军飞虎队地勤人员的口述史,“运输机货舱保留两个固定咖啡桶位”;
是 1956 年《中苏技术合作协定》第 27 条附注栏里的一行小字,“咖啡种植技术换乌拉尔重型机械图纸”;
是 1972 年潞江坝水洗厂,由一群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