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他唱词咬字并非现在所用的官话,也非吴语,座中罕有人能解。彭刘二人如闻天书,薛荔之怔怔看了一晌,收了视线低声问身边的苏迟:“使君唱的是什么?怎么好似听不大懂呢。”
苏迟眼中有微朦的光,闻言侧目掩饰了去,低声答:“汉铙歌十八曲,上之回。之所以听不懂,是因为使君唱的乃是洛阳正音。自衣冠渡江以来,已很少有人能解了。”
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为正。历朝皆以洛阳太学的标准读书音为官话,是谓「正音」。但自从永嘉南渡以来,原来的官话渐与吴地语言结合形成建康雅音,正音式微。时至如今,王公朱门甚至以能说一口纯粹的洛阳正音为荣。若非家族渊源,寻常人根本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
这歌曲也大有来历,乃是歌咏前汉武帝巡幸曾被匈奴占领的行宫之事,赞扬仪从之盛,武功之赫。如今国家宗庙皆落于夷人之手,却无武帝这般雄才大略的君主收复陆沉的神州、板荡的中原。换言之,他是以歌言志,志在却蛮夷、复宗庙,歌中既有黍离之悲,又有燕然勒功之想。
“什么是洛阳正音?”
薛荔之惘然不解,苏迟却不肯再言。俄而曲毕,四座称善。眼前光影一晃,父亲薛况霍然站起身来,持盏向谢沂遥敬:“国家偏安,已至今日小儿辈多不解乡音。老夫也未曾想到,时至今日还能听见故园之音。使君请饮此盏,受老夫一拜!”
薛况年近半百,出生时北方故国早已沦陷。然其祖辈、父辈皆是一口浓浓的洛阳正音,世代皆怀北伐之心。此时听出他歌声中饱含的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之志,不禁悲从中来,泪落如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