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会到他的府上,他的家是时下的精英们常常聚会的地方,倘若宝玉能常来,一定会有所进益。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垂青目”,讲的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中阮籍的故事。阮籍有一个怪癖,对于他喜欢的人,他会让你看到他的黑眼珠,叫青眼;而他不喜欢的人,只能看到他的白眼珠,叫白眼。当时嵇康的哥哥嵇喜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他去拜见阮籍,只看到阮籍的白眼,回去很生气,跟嵇康说了。嵇康笑了,就带了酒和琴去见阮籍,一边喝酒一边弹琴,立刻就看到了阮籍的青眼。“垂青目”就是看得起的意思。

“贾政忙鞠躬答应。”大家注意,北静王跟宝玉的见面,和贾政的见面,好像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他见到宝玉,问宝玉衔的那个宝贝在哪里,他想看。他跟贾政说话的时候,就说要好好教育宝玉,不要荒废学业,带有一点八股味道。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即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过去见面都有见面礼,北静王没有想到今天会与宝玉见面,没有敬贺之物,就把自己正戴着的一串佛珠卸了下来,这是前几天皇帝刚赐给他的一串念珠。有的版本叫“蕶苓”香,现在一般考证是鹡鸰香。鹡鸰是一种鸟,传说是特别懂友爱的动物,做巢或找食物时会彼此帮忙。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还留下一幅很有名的书法,是唐玄宗写的《鹡鸰颂》,专门歌颂友情的。这里北静王把鹡鸰香念珠赐给宝玉,意指他们两个是非常亲的兄弟。现在并没有考证出香木当中有没有鹡鸰香,有可能是曹雪芹杜撰的。可是关于鹡鸰的典故是有的,《诗经》里也有“鹡鸰”这两个字,用来代表兄弟友爱之情。

“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这也是礼节,郡王赐的东西,自己拿了以后要赶快交给父亲。“贾政与宝玉一齐谢过。”

这时,送殡的队伍停着不能动,因为王爷驾到,此时人们都要肃静回避。“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他们想让王爷的车先走,可北静王拒绝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 而进也?”运灵柩的车子叫作,“仙”就是灵车。北静王说,自己虽然受到皇帝这么大的恩宠,能够继承郡王的身份,但不能够越灵车而先行。

“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滔滔然”用得非常好,形容出殡队伍浩浩荡荡,简直像条大河一样。过完以后,水溶才回轿离开。大家发现没有,北静王身上丝毫没有王爷的那种趾高气扬或者非常做作的感觉。他那么年轻、聪明、俊美,又是如此谦卑,如此完美,这种完美是宝玉的理想。宝玉也试图让自己的生命成为这样的状态,那种虽身处富贵又不失矜持与谦卑的生命状态。这一段写得非常美,把宝玉的人生向往用北静王的形象诠释出来了。

出殡到了乡下,不再是王爷之间的交往,而变成农村了。这里的铺排、对比都是文学上非常精彩的写法。

“且说宁府送殡,一路热闹非常。刚至城门前,又有贾赦、贾政、贾珍等诸同僚属下各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行来。”出殡的最终目的地在铁槛寺。铁槛寺是贾家在乡下的家庙,是宁国公、荣国公当年设的。因为家里人口众多,光是仆人就很多,所有人去世的时候都要有一个停灵的地方,贾家就设了铁槛寺这个家庙。“铁槛”即铁门槛。古代的人家里面都有一个门槛,家族的地位越高门槛就越高。在唐宋文学里开始用“门槛”做比喻:是指人怕死,所以要把门槛做得很高,而且要用铁来做,以此挡住死亡。“铁门槛”变成人与死亡之间的屏障。宋朝范成大写诗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