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地问到底是什么样的药方。

问:蒋勋什么时候变成您的偶像?

「另我」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明日不效吃到明年。”有没有发现骗子的手段出来了。“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我这次去吃的时候,店里的人也这么说。王一贴说:“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去,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这时你才发现所有庙口的这类人讲的话既是骗人的笑话,其中又有一种难言的荒凉。这个荒凉是告诉你人生有什么好计较的,你觉得是他在骗你,可能也是我们自己在骗自己。王一贴的“疗妒汤”是假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一种哲学,哲学本来就不是药,它只是一种领悟而已。我觉得宝玉一定不敢去跟夏金桂说“疗妒汤”,因为他一去看见夏金桂正在啃骨头,就不敢提了。可是如果夏金桂真的把啃焦黑的骨头的习惯改成喝“疗妒汤”,可能真的会好一点。我相信食物是能改变个性的,梨比较清火、润肺,陈皮开胃,她的性格或许会因此柔和些。

所以我觉得这个王道士胡诌“疗妒汤”此时变成了一出很荒谬的喜剧,这个荒谬的角色会不会是曹雪芹最后的领悟?他忽然觉得人生在世是个巨大的荒谬,这个荒谬是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了王一贴,因为我们一直在追寻语言逻辑的合理,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从出场到现在王一贴所有的语言都不合逻辑:膏药变成汤药,刚刚说了可以治好,现在又变成说一天治不好十天,今年治不好明年,最后说死了就彻底好了。可是他竟然可以这样一本正经地骗人,让你信以为真。我觉得这个结局很有趣,它发现生命原来不过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梦!尽管这个结局没有宝玉跪在雪地里给爸爸磕头后出家的那个结局那么文雅高贵。我总觉得第八十回里王一贴的出现,其实是蛮有趣的结局。

“说着,宝玉、茗烟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王一贴笑道:‘不过是闲着解午盹儿罢了,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三百多年以来很多的读者、学者、红学考证者,都把《红楼梦》看得太严重了,总是想在里面找领悟。也许对曹雪芹来说,最后连领悟本身都是荒谬的,人生有时只要能哈哈一笑就难能可贵了。

王一贴的出现,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为什么第八十回里会出来一个这么奇怪的人?可他真的让愁眉苦脸的宝玉笑了,之前因为司棋被赶走,晴雯病死,迎春出嫁,宝玉病了一百多天。就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荒谬的笑话,人生一下子闯进了一个可以暂时开怀的因素。所以王一贴说:“说笑了你们可就值钱。”注意,这句话其实很荒凉,是一种庙口的卑微者的荒凉。“实告你们说罢,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去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接着谈下去,你会发现更深切的辛酸和荒凉,这个在街头混日子的人,告诉宝玉说,膏药也是假的。可是他照样在庙口卖东西,照样讲假话,膏药照样有人买。

大家读完《红楼梦》,不妨把这本书丢开,到庙口去坐几天,听听那里的以“王一贴”为代表的诈骗集团说的话,我相信你会看到另外的人生。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带进那个世界,《红楼梦》一开始出场的就是些这样的人,还记得那个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吗?王一贴也是这样的人。他们介于知道与不知道、领悟与不领悟之间,表面上疯癫呆傻,可又聪明到极点。我觉得《红楼梦》的真正领悟是在讲这些人,癞头的、跛脚的、胡诌的,他们混迹人间,偶然的三言两语,能让我们豁然开朗,人生的真正领悟其实就在生命经验当中。

《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个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绝对不在小说里,它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