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配。”我们知道中药是讲君药跟臣药的,君药为主,臣药为辅。比如,如果地黄是主药,枸杞或者黄芪就可能是配药。“宾、主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补元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类似的话我们只要曾在庙口呆过,就会感觉很熟悉,上千年了,这种语言模式都没有变,都是四个字四个字,顺得不得了。最有趣的是,你身体上任何的一点不舒服都会被他说中,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病症。细琢磨,会发现这种语言的特点就是暧昧、笼统,这样他的药才卖得出去。
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这就有点悬疑了,宝玉是在故意逗他。其实我们小时候大概到了中学,受过一点科学的知识教育,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在骗人,哪有一种膏药什么病都能治的。可是你只要一跟他对话,你就输了,因为他就开始跟你有的没的扯起来了。王一贴道:“百病千灾,无不效验。若不见效,哥儿只管揪着胡子打我的老脸,拆我的庙何如?只说出病源!”这种人一般开始都把话说得特玄乎,他知道没有人去拆他的庙、揪他的胡子,他们上千年来一直能在庙口生存,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他们。宝玉笑道:“你猜的着,便贴的好了。”宝玉也开始跟他开玩笑。
王一贴这种角色,有点像曹雪芹落难之后在庙口碰到过的人。这个曹雪芹在做少爷的时候不容易碰到,碰到的话这些人也对贵族少爷客客气气的。可是当他落难之后,穷得要死,穿着破衣服在雪天里没有地方取暖时,在庙口碰到王一贴,才忽然发现这些人的生命力十足,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活下来。这个王一贴是跟贵族世界完全不同的,胡诌、诈骗,什么都做得出来;贵族就做不到,所以迎春会被逼死,香菱会被折磨死,但王一贴却能像蟑螂一样地活着。曹雪芹在一出黑色喜剧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生命力,在被抄家后,他有一阵子是靠做风筝卖钱糊口的。王一贴肯定会嘲笑他说,你卖风筝,不把话说得溜一点儿,怎么卖得掉!可曹雪芹是贵族出身,卖风筝的时候大概脸上都有点挂不住,这也是很多贵族落难后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王一贴寻思一会,笑道:‘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宝玉命李贵等:‘你们出去散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茗烟。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王一贴心有所动,便笑嘻嘻的走近前来,悄悄的说道:‘我可猜着了。想是哥儿大了,如今有了房中事情,要滋补的药,可是不是?’话犹未了,茗烟先喝道:‘该死,打嘴!’”意思是我们的少爷这么贵气,你怎么可以勾引他看A片,或者吃什么春药呢!“宝玉犹未解,忙问:‘他说什么?’茗烟道:‘信他胡说。’”宝玉是那种名校毕业的根本不知A片是什么东西的人,而茗烟是那种在外面混的男孩子,他知道王一贴说的是什么。“唬的王一贴不敢再问,只说:‘哥儿明说了罢。’”
宝玉说:“我问你,可有贴女人们的妒病方子没有?”有没有发现宝玉其实是联想到了夏金桂,作者故意把这个事切成两段,前面是夏金桂在啃油炸的焦骨头,后面是宝玉觉得人生这么无奈,就跑去找这个王一贴。“王一贴听说,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意思说那你还牛什么?王一贴马上就转了,可见骗子随机应变的手段有多高明。“王一贴又忙道:‘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见效。’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有没有发现宝玉已经上当了,本来就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现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