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写的这部伟大的作品,是要有真正的血泪的,而不是去堆砌所谓的词藻。
我不是特别看重《姽婳词》,不是因为它的文笔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它里面保留了古老文化最精致的形式,成了徒有其表的、毫无生命力的东西。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唐诗一定会转变成宋词,为什么宋词要变成元曲,为什么元曲到了明清取代它的会是小说,实际上是表明任何文学形式一旦成为内容的羁绊,就一定要被新的形式替代。明清以来,很明显的是有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诞生了,这就是小说,因为它能避开主流文化的胁迫,用比较轻松的方式呈现人性的复杂。
所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里,保留了很多当时主流文化控制不到的叛逆思想。比如像《西游记》,就算用最现代的眼光去看,它表现的都是人性中最活泼的东西,让人觉得好玩,可它也触碰到了大文化触碰不到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曹雪芹在这方面是有见识的,他知道文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趣的是,刚才提到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是贴近民间的,很活泼、也很自由,它本来就很生猛,充满活力,《水浒传》也是。但《红楼梦》不太相同,因为作者本身已经受了很多主流文化的习染,虽然他一直排斥主流文化,但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表明他在这个文化的酱缸里泡得很深、很久,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跳出来,一定很困难。
我一直觉得曹雪芹这个人很不容易懂,《红楼梦》里谜语、酒令、骈文、诗词、歌赋无所不包。从文学形式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能包揽这么多的类型。可他自己并不觉得那些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相反,他觉得那些真正能跟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接的细节和故事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只是这个部分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见得能从文学中把它提炼出来,认定它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想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文学曾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但丁的诗,还是薄伽丘的小说。尤其是在启蒙运动以后,小说绝对是整个社会革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像伏尔泰、孟德斯鸠他们,都是借着戏剧、小说这些最贴近民间的艺术来进行社会改革的。
可是在东方,这方面做得一直不够。“五四”运动之后,曾经想过努力去做这件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好的文学,可是今天真正的创作性文学,在一个考试压力这么大的教育系统里,还是很难发挥正面的作用。甚至包括1960年代到1970年代台湾最好的文学作品,也并没有在当今的教育系统里受到重视。很多时候大家争论到底用文言文或者白话文,我觉得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到底什么是好的文学?因为文言文、白话文毕竟是形式,这些形式如果其间没有真性情的流露,没有对人性的强烈撞击,下一代孩子很可能会变得庸庸碌碌,没有个性,没有热情,无法被文学鼓舞。更无法想象有一天在晴雯临终的时候,敢于跟她交换内衣。这样的文学如果不敢选入主流教育系统,其他对枝节的争辩都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大家注意一下,宝玉在他爸爸面前写完《姽婳词》以后,对晴雯的思念和真正的悲痛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但他不敢声张,甚至不能让袭人知道,只得面对一片芙蓉花,写出了一篇祭奠晴雯的《芙蓉诔》。所以第七十八回出现了两个文学作品,一个是《姽婳词》,一个是《芙蓉诔》。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细读这两篇作品,这里面有曹雪芹的文学观,在他看来,文字写得再美,词藻再华丽,在成人的世界再受赞美,如果没有真正的生命体验,没有真正的关怀跟热情,也不过是“姽婳”(鬼话)词而已。
而他对着芙蓉花写的《芙蓉诔》,表面上看起来是比《姽婳词》还难懂,几乎是古典神话的一次大聚合,可是《芙蓉诔》如果真正读进去,宝玉与晴雯生死离别的情景会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