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心痛会出来。只是很少有人会从这个角度来读《芙蓉诔》,我们今天在殡仪馆听到的祭文,多年之前也许就已经听不懂了,它只是一种声音、一个惯例而已,因为没有人对死者做真正的追念和怀想。但《芙蓉诔》却是非常动人的祭文,因为它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有这个男孩子跟死去的这个女孩之间最亲密的记忆,它也在哀悼所有死去而未完成的生命,是一曲真正的青春挽歌。

我们先看文本:“众人皆无别话,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看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环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好像觉得这个死亡不只是哀痛。“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至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之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注意,晴雯死后耽搁了这么久,现在才是真正的祭奠,因为中间一直被阻断,《红楼梦》是希望深情是无论如何都割不断的。宝玉可以写《姽婳词》,但回来还是要私下里写祭文来表达哀悼之情。

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葬礼,可以把排场摆得一塌糊涂。记得秦可卿的葬礼,就因为丈夫贾蓉没有官位,贾家竟想尽办法替他买了个五品龙禁尉,有了名头,阵仗才能风光。这个时候葬礼已经不是悲哀和悼念,完全变成了一场家族的风光和排场秀。

宝玉痛恨这一切,宁愿独自面对自己的悲哀。“如今若学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也还别开生面,另立个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所以他写了一篇祭文,而且“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冰鲛縠”是一种很细的丝织出来的,没有染色的丝绸。我一再跟很多朋友说,如果祭文不是亲人的肺腑之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者当然知道祭文是近于腐朽的老文化,所以这其中第一个要松动的应该是对待死亡的态度,《芙蓉女儿诔》变成了对死亡最真切的哀悼,是一个生命留下的最真挚的东西。

“又备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之前,先行了礼,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维,太平不易之元。’”这是表示现在是多少年的意思,可作者在写这个小说时很谨慎,不敢让大家知道《红楼梦》是写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因为弄不好是会杀头的。过去每个皇帝登基的时候都要改“元”,“不易之元”,就是说这个皇帝永远都在,不会再改年号了,其实这是躲避灾难的手段,因为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

接下来是“蓉桂竞芳之月”,他没有直接讲八月,作者一开始就把祭文的现实性全部疏离掉,哪一年、哪一月都不知道,因为他面对的死者已经成为花神了,所以他要把它写得像神话。接下来写日子更是了不起的写法,不是说四月九号,也不是五月八号,而是“无可奈何之日”,生命到了最荒凉的状态。王羲之的书法里常常出现“奈何奈何”。“怡红院浊玉”,这里用了一个“浊”字,他一直认为所有女孩子的生命都是干净的,他自己却掉在一个肮脏的世界里。“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作者强调的是,如果有真情实意,所有外在的形式都不重要。

“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白帝宫”,按照中国的五行,白是指西方,西方主秋天,现在是芙蓉花开的秋天,所以是白帝宫。如果是“赤帝”,就是南方,主夏天;如果是“青帝”就是木,主东方……蜀汉的白帝城在四川,也是在中国的西边。他认为晴雯已经变成了管秋花的花神,当然要住在白帝宫中,“抚司”是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