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而她对贾赦的不喜欢,也反映在那个菜上。
“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又指:‘这碗笋和这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红稻米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紫米粥,我第一次吃紫米粥是八十年代在南京,那时候才知道《红楼梦》里讲的红稻米是这个东西。当时紫米比白米要贵,所以是特别给贵族吃的。
紫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说送给凤姐。所有的东西她都只尝两口,接下来就开始配送了,最后特别加的兰小子,就是贾兰,等于是她的重孙子。老祖母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调配中心,贾家要维持它的繁华,最重要的秘密是因为有贾母这棵大树。在今天一般家族的伦理里,不太容易感觉到大树的稳定力量,因为现在大部分是小家庭的结构。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家里有个老人的稳定性,家族的和睦还有事理的清明都得靠他维护。一旦有一天这个老人家走了,很多东西就不见了。包括以前清明节大家一定要去做个什么仪式,或者中秋节一定要聚一聚这种事情,一旦这个老人家不在了,大家也就各自散掉了,所以“树倒猢狲散”是在讲一个看不到的或者不容易觉察到的力量。
然后贾母又跟尤氏说:“你就来吃了罢。”贾母是长辈,尤氏是宁国府来的客人,等于是贾母邀她在这边吃。为什么不叫王夫人?因为她们还有任务,要服侍贾母。“待贾母洗手漱口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话行食。”有的学生读到这一段时问我,贾母还要去要饭吗?注意,“行食”不是讨饭,因为老人家不容易消化,吃完饭要有人扶着她走几圈,用行动来帮助食物消化叫做行食。最近拍得很好的那部叫《走向共和》的电视剧,慈禧太后每天吃完饭后,都要李莲英扶着她走九百九十九步,那个时候又没有计步器,旁边人要一步一步地数,因为九九九是最好的数字,就像中了乐透一样。
下面这一段大家注意。“尤氏告坐。探春、宝琴二人也起来了,笑道:‘失陪!’尤氏笑道:‘剩我一个人,大排桌不惯。’”因为各房进贡的食物太多,必须用大排桌,贾母吃饭的时候,探春、宝琴是陪她一起吃的。贾母笑道:“鸳鸯、琥珀来趁势也吃些,又作了陪客。”鸳鸯、琥珀是贾母的丫头,辈分是比下面的主人还要高的,所以她们可以坐下来吃。尤氏笑道:“好,好,好!我正说呢。”这个命令必须要由贾母来发。贾母笑道:“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这里反映的是老人家内心的荒凉,老人家过年过节时最怕家里没有人,总觉得以前那么热闹,如今孩子一个在台北,一个在新竹,一大家子的时候越来越少。“又指银蝶道:‘这孩子也好,也来同你主子一块儿来吃,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尤氏道:‘快过来,不必装假。’”下面有个画面很漂亮,当这些人一起坐下来吃饭的时候,“贾母背着手看着取乐”。这个老太太背着手,一面运动着消食,一面看这些年轻人吃饭,老人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此。今天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好忙好忙,实在歉疚了就买东西送老人,其实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子侄辈可以常陪陪他们,天伦之乐是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贾母“因见伺候添饭的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这是我们今天最不容易懂的,贾母竟然发脾气说:“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因为是按人头做的,主人吃的是比较贵的紫米粥,尤氏是临时来的客人,人一多就不够了。“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回道:‘这一二年水旱不定,田上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