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二姐自杀以后,真正的悼词是在这里出来的。我们刚才看到作者在转,什么耶律雄奴被膈肢挠痒,然后手帕又掉了,忽然讲说有人写了桃花诗,其实是哀悼尤二姐。中间有一个非常惊人的呼应。尤二姐死了,这么惨,我们觉得应该有一个什么悼念之词,可是没有。现在林黛玉这首诗出来了,并不是悼念尤二姐的,她是在悼念桃花,可是林黛玉用桃花象征了所有青春少女的凋亡。这一首长诗绝对有它押尾的作用,它真正把尤二姐的死亡做了一个心情的抚平。这部小说里面的结构非常奇特,第七十回里面,开玩笑的小场景跟沉重的东西其实是组合在一起的,作者的“转”一环扣一环,并不是那么简单说尤二姐就被忘掉了。在林黛玉的诗里面,尤二姐的某些感觉又出来了。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花凋零的时候到处乱飞,而人疲倦得好像到了生命的尽头。这里面在讲花,又在讲人,也在讲青春的岁月将要过完,预言性特别清楚。“一声杜宇春归尽”,杜宇是西蜀古代的一个皇帝,他死掉以后,心里面的一种不甘让他每一年春天化成杜宇这种鸟,也就是杜鹃,出来不断地叫,把春天叫回来。李商隐诗里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讲的就是这个来自四川的故事。
“寂寞帘栊空月痕!”最后花都走了,人也走了,剩下的是那一个帘子,帘子上看到的只是冷冷的月光留下来的一个空冷。我觉得林黛玉在暗示她自己的死亡,没有多久,林黛玉的死亡就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了她在《葬花词》里面已经讲过的句子,现在再度出现“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我们在生命里面有一种两难,有时候你看到一个朋友创作了最好的画,写出了最好的音乐,你不一定是赞美,有时候是落泪。你感觉到他的呕心沥血,他在作品里把心血都用尽了。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疼爱人会超过艺术作品,你会觉得宁可没有那个艺术作品。
莫扎特最后在病重的时候,发着高烧写他的《安魂曲》,完成了他伟大的作品。可是每次读莫扎特的传记,很奇怪看那个片断的时候,都很矛盾,你会很盼望莫扎特不要写《安魂曲》,好像觉得生命应该比艺术更重要,这个时候他可不可以少一点绝望、少一点痛苦?我跟很多朋友提过,有一次在一个老师家里看到一个小条幅,是弘一大师晚年用他的血抄的佛经,忽然就只会落下泪来,而不会赞美。因为他是用他的血在抄佛经。
为什么宝玉没有赞美,反而是落下泪来?因为他已经读到了黛玉的心事,他知道黛玉要走了;别人没有看出来,别人看到的是诗好。可诗如果暗示的是人亡,我想宝玉绝对不要。没有人跟他讲这是黛玉写的,他当然知道是黛玉写的。薛宝琴骗宝玉说是她作的,宝玉摇头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都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他说杜甫可以写很悲壮的句子,也可以写比较妩媚的句子,艺术家是可能写出两种不同的美学的。可是宝玉说:“固然如此说。但只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宝玉认为真正好的创作是心血,不可能是他人的,因为创作者不是在职业性地画画,职业性地写诗,而是用生命在创作。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曹雪芹的美学观,他认为最好的创作其实是呕尽心血。曹雪芹自己写完《红楼梦》,写得一把辛酸泪,大家都觉得这本书写得好极了,赞美它是伟大的文学。可是曹雪芹如果今天活过来,他宁肯没有这样的煎熬。
宝玉看到桃花诗,其实感觉到黛玉好像眼泪已经要流完了,而这个眼泪流完,就是她要走的意思。宝玉跟她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