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好像到了觉得有一点落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感伤的程度。特别注意这三个字的感觉跟“东风软”对比,就是桃花在风里面飘零,而人在岁月里也慢慢在落寞。要讲桃花,可是又在讲人;在讲桃花的飘零,可是也在讲人的感伤。
其实后面还有桃花的重复:“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一直在比较帘外的桃花跟帘子里面的人。“花解怜人花也愁”,如果桃花懂得可怜人的话,这个桃花也要发愁了。其实林黛玉是在一个极其感伤的情绪里看花的,从《葬花词》开始,林黛玉每一次看到的花都是自己每一次看到花的灿烂,也是她自己生命的自负;每一次看到花的凋零,也是她自己的死亡。从《葬花词》到《桃花行》,我们看到林黛玉的美学是一直在贯穿的。她基本上就是一个花神的幻化。而她看到春天盛放的花的时候,她也都预知了花的结局跟命运全部是凋零的,所以她会有巨大的感伤性。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讲到孤独,我们知道倚靠在栏杆旁边,常常是古代诗词里对于人的孤独性的一个表情,有点顾影自怜的感觉。“凭栏人向东风泣”,靠在栏杆旁边,林黛玉对着东风在哭泣。“茜裙偷傍桃花立”中的“茜”这个字我们现在一般人的理解比较不是那么清楚。女孩子的名字常常有“茜”字,其实“茜”是一种草,它的根部可以拿来做红色染料。过去女孩子穿的罗裙,我们叫红罗裙,是用茜草染的。穿着大红裙子的一个少女,靠在艳红的桃花旁边,其实在讲生命艳丽的感觉。从这里其实有一点转,让你觉得是灿烂,是春天的美,可同时又是凋零的某一种感伤将要出现了。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镜头推到最近了,有点特写的感觉。下面一个句子又拉开了:“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在画面上,你看到一朵桃花是红的,一片桃叶是绿的,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可如果你看到一万棵的桃花在雾里面,它就是远镜头。我们今天用电影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这首诗里有一个镜头在伸缩,她让我们看完每一朵花跟每一片叶子之后,忽然把镜头拉开。“红模糊”就不是看一朵或一叶,而是一大片的红。
“天机烧破鸳鸯锦”,这里有一个典故是“天机”,过去男耕女织,每一个女孩子都在家里面织布,那是人间的织布机;可是天上的银河旁边有一个织女星,她也在织布,她织出天上灿烂的锦绣出来,这个织女星就是天机。“春酣欲醒移珊枕”,过去很多的游仙诗里面常常用到这种所谓的珊瑚枕头、琥珀枕头,去形容好像是在天宫里的一种生活。“侍女金盆进水来”,这里面其实是形容织女星,因为她在天宫里,所以她用的珊瑚枕头、金盆都不是写实的,而是一个比较象征的说法。“香泉影蘸胭脂冷”,冷冷的泉水被拿进来,去把胭脂化开。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我们通常觉得红色是喜气的、艳丽的,可是林黛玉看到胭脂这么红,要怎么比拟呢?她说好像花的颜色,好像人的眼泪。这是林黛玉非常奇特的联想。因为林黛玉是整天在哭的,她刚刚用胭脂化妆好,可流下眼泪后,眼泪就跟胭脂的红混在一起,变成红色了。所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也是在讲林黛玉,是用血泪或者红豆形容林黛玉的泪水。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我们记得《葬花词》里面也一直拿人在比花,现在又一次把人的眼泪来比拟桃花。可是眼泪流多少都没有用,花还是有它自己的妩媚,好像在讲岁月里面有一种无情。这个无情你没有办法怪谁,也不是说你碰到了什么悲剧的命运,而是本来如此。“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是典型的林黛玉的心情。
讲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