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三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四个字排开,速度就慢下来,成了从散文过渡到诗的格局。“园中景致,时至秋令,秋蝉鸣于树,草虫鸣于野。”这四个句子,两个四字的句子,两个五字的句子,四四五五,构成它的谐和性。出现诗的情感,整个步调就慢下来了。

这其实也让读者跟作者一起沉住气,就是不要那么急,我们不是在拍连续剧,不必要那样撒狗血。拍连续剧的人常常跟我讲,有一段时间连续剧规定三分钟要有一次哭泣,五分钟要有一次打架,不然观众就转台。可是这样的戏剧跟文学都不会好,因为人生不是这个样子。

曹雪芹淡淡写来:袭人“见这石榴花也开败了,荷叶也将残上来了,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扑扑的骨朵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这里在讲时间跟季节,石榴花是五月的花,五月的花已经全部凋零了;荷叶大概是六月最繁盛,六月也过了,所以荷叶半残不残;芙蓉是九月的花,还没有完全开。有没有发现,袭人竟然在那边看花了,石榴花看完不够,还看荷叶,荷叶看完不够,又继续看芙蓉花。

我刚才提到文学写法的吊胃口,就是要有缓和性。很多人把这个当作文学技巧,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是一种生命情境,事情看多了以后,才会不急,才会沉得住气,才会知道生命里面其实没有那么一定要着急的东西。贾琏的金屋藏娇是事件,芙蓉花一朵朵将要开放也是事件,作者没有区别大事小事,他在平等地看生命的状况。这是我最佩服曹雪芹的地方。每一个东西、每一个细节对他都是大事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真正的平等观在里面。

他不只写人物有平等观,在他眼里,黛玉的写法跟尤三姐的写法同样重要。同样在写景致的时候,石榴、荷花、芙蓉也各自有它生命里的时令。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一定的时节,他们各自在生命里面自生自灭,那个生跟灭就开始产生一种心境。

特别注意这是袭人,我一直要强调说,袭人平常不太表现这个部分,可是的的确确你就觉得袭人这一天很特别,她忽然走向自己生命里面的一种情境,所以她会慢慢在那边静观很多的事物。

很多人感叹说学生的作文不好,我觉得不完全是文字跟技巧的问题,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心境慢不下来。袭人在桥上站住,看风景、看花、看不同的花,这种缓慢是作者特别送给大家最好的一个生命哲学,因为所有的急躁使你看不到其他的事件。

好,看风景看完了,终于下了桥,应该直奔王熙凤那里,可是没有想到第二个事件发生。袭人碰到李纨房里使唤的丫头素云,手里捧着洋漆盒,注意特别讲洋漆盒,所以是外国的食盒。袭人就问:“往那里去?送的是什么东西?”这两句话都有趣。

袭人的个性是特别不愿意卷入是非的,通常不会问人家到哪里,不问那个东西里面装的是什么?可是这一天袭人有点反常,因为她要扮演把节奏拖缓的角色。读《红楼梦》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些细节,可是这些细节都有它一定存在的意义。素云说:“这是我们奶奶给三姑娘送去的菱角、鸡豆。”袭人说:“这个东西还是咱们园子里河内采的,还是外头买来的呢?”又是细节,细节到近乎琐碎,完全跟小说的主题无关,可了不起的就是,如果没有这个细节,《红楼梦》绝对没有丰富的质感。

素云说:“这是我们房里使唤的刘妈妈,他告假瞧亲戚去,带来的孝敬奶奶,因三姑娘在我们那里坐着看见了,我们奶奶叫人剥了让他吃。他说才喝了热茶了,不吃,一会儿再吃罢。故此给三姑娘送了家去。”为什么是探春?大家知道这个时候王熙凤生病,李纨在代理,李纨因为不够能干,找了探春帮忙。所以她们的关系比较不一样。细节写到这种程度,真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