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3 / 3)

家习以为常的事。

譬如友情的改变(甚至不是变质)、人与人之间的利用与压制、对名利的追逐、死亡与分别、夫妻之间情感的丧失、期望的落空等等等等。

其他人就觉得很普通,包括褚绥也适应了这样的社会,但是应芜不适应。她总是不适应这个世界,之前是逃避,但是自从她爱上了褚绥,她又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对对抗这种普通,而她反抗的形式又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所不能容纳的。她的想法注定让她成为一个局外人,和这个世界的主流想法相悖,却又因为爱慕褚绥、尊重他的道义而感到痛苦。简单来说,应芜并不是一个英雄,因为她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决定毁灭自己的生活来复燃理想之光。

5.聊聊写作动机。

这就不得不回到写作目的上来了,其实以身试爱、我的小狗和这篇小说,在我看来是一种社会实验式文章,简单地记录了我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以身试爱很粗糙,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所以它的核心是“究竟什么才是自由”,我的小狗就相对成熟一点,利用乌托邦来传达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也就是“乐园”,之所以有两个乐园,也是因为对人类社会的不信任,我特别理解有些读者看了之后觉得不解,薇薇为什么离开了高科技的人类社会,去了狼族的领地,这部分读者肯定和我没有同样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失望”,因为人总是在中伤人,或者说,是一种“他人即地狱”的体现。人总是想从他人那里找到完美的自我,可他人的回应却永远有偏差,人生的痛苦多数都是来源于此。所以我觉得只要没有人了就不会痛苦了。

我写这些小说被我戏称为垃圾情绪的倾倒,我之所以写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失去理想后成了一个无信仰的、向虚无主义滑坡的堕落者,在社会上的行为和思想的割裂一度让我陷入了痛苦之中。我的小狗之所以有个光明的结局,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童话,但诚实地说,一个需要写童话来安慰自己的成年人该有多可怜?我写的小说,那些“互相救赎”的爱情故事是给喜欢看言情故事的读者看的,而有些觉得看了之后觉得悲伤难受的读者可能接触到了我的一些负能量情绪,让我意外的是,有一位读者还私信告诉我,我的故事缓解了她的抑郁症,让我十分惭愧。因为这也是我的自我安慰,我的人生用一个不恰当的形容就是“自杀之后摔断了腿但是没死”的状态,所以这个故事充满了虚无感,包括那个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一开始我就写了“我好像做了个梦”当做结局,因为痛苦并不是梦,唯有遗忘和放下才能治愈。这篇故事主要是想着褚绥死时他溃烂的尸体来写的,写时一直在落泪,因为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理想腐烂而不崩溃。非要说受什么影响,很多作家写作时会在后记前言说一说自己受谁谁影响,我大概就是受三岛的影响吧?《丰饶之海》系列在我看来是能媲美《雪国》的作品,而这本书在某一部分就是我拙劣的《天人五衰》。

可能说到这也没说两个人的感情,我其实一直觉得感情是表现形式,大家看到什么就怎么解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