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养成的。
邢思敏快步跟上姜榆他们,安和乡这边的山不高,正是春天,一路上都是各色野花和各种野果。
光是红色的如同野草莓一样的野果,姜榆他们就摘了两种当零嘴,还有青涩的琵琶挂在枝头,刘婶说再过半月就能熟。
难怪村里的孩子们总是漫山遍野的跑,搁他们也闲不住。
“就是这里了,咱们先打些蕨菜,等会儿往那边回去,正好经过小溪。”
这边的山又和公社那边的竹林不同,光秃秃的,只有一根根的蕨菜直直冒着。
姜榆觉得这些山真有意思,像是约定好了似的,这边长竹子,那边生灌木……互不侵犯。
打蕨菜没什么技巧,选择叶子没长开的嫩蕨菜直接折断就行,姜榆折着折着就有些上瘾,甚至有些强迫症似的一路折干净,感慨着笋干给爸妈他们寄早了,应该等等这些蕨菜的。
不过没事,她如今上工有公分,大队长还答应了写对联、写大字报给她多加二十个公分,倒也不差这点邮费。
甚至……
她看着兴高采烈打蕨菜的妇女们,忽然有种写作的冲动,这么朴实的乡下生活,如果寄到报社去,会不会有稿费?
第27章 写文投稿
写文章这件事并不是姜榆一时起意,还没下乡的时候就有过这种想法,只是因为限制太多,所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上学的时候她就被好几位老师夸奖过她作文写的不错,还经常被当做范文朗读。
如今只是歌颂农村的好风光,赞扬农民的勤劳,应该没问题吧?
不管怎么样,姜榆都想试一试。
安和乡不像在城里,她没办法通过刺绣的手艺赚钱,而且她也不是那种名绣大师,通过刺绣赚钱终究有限,但是写文章发报刊,上限就不一样了。
打蕨菜回去姜榆就向大队长借了纸笔,来安和乡的感触颇深,几乎是一笔呵成。
如今的报刊内容多是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以他们陵城日报为例,报道的都是国内外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事件和动态,很少掺杂散文和诗歌这些。
但是除了重要的日报之外,还有一种文汇报,内容不仅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对文化传播,也有专门的板块,姜榆盯上的就是这里。
传播风土人情、赞扬地域特色美食,怎么不算文化传播呢?
而且她的文章如果能够刊登上去,她还可以借此说服大队长开办竹笋相关的产业。
说实话,她不想一直这样纯靠力气去开荒,毕竟距离回城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她真能促成这个产业,到时候文化传播员这个工作,是不是可以优先考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