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掌握这发酵的技术就好了。
姜榆看着满山的竹林,着实感觉有些可惜。
如今年代特殊,安和乡村民的生活比部分城里人都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没有支柱性产业,安和乡这种耕种模式迟早要被淘汰,到时候就会如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年人留在村里,最终慢慢变成一个空村。
但如果利用竹林建立起支柱性产业的话,安和乡说不定能一直发展下去,到时候再借用本地优美的风景发展旅游业,便能长久不衰。
可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知青,就算她将规划说出来,别人也不会信,还是慢慢来吧,首要目标,就是熟练掌握发酵技术。
“刘婶,你知道哪里有泡菜坛子卖不?我想买两个回来做泡菜。”
“泡菜坛子啊,我家就有多余的,不用买,回去就给你们送来。”
“那哪行,您要说送,我就去别处买了,直接按市价来。”
“那坛子里还有半坛腌萝卜和腌榨菜,这你总不能拒绝了吧?不是你刘婶我吹,整个安和乡公社,就没几个有我坛子菜做的好的,你们拿回去不管是就着喝粥,还是就着你们那馒头吃,都不错。”
本地人不种小麦,所以也就不吃馒头,是大队长看他们都是北方人,所以去交粮的时候,特意换了些面粉来。
别看许红霞菜做的不怎么样,馒头蒸的那叫一个暄软,刚刚出门的时候她就带了两个给刘婶,刘婶还没舍得吃。
第26章 写对联换公分
笋干晒好,姜榆就想着寄回家去,她找大队长借了纸和笔。
“你这字写得真不错。”大队长瞧着再次对姜榆投去诧异的眼神,没想到这个看上去最娇气的女知青,不仅干活勤勤恳恳,行事作风光明磊落,就连字都写得这样漂亮。
“毕竟读完了高中,不能浪费爸妈交的学费。”
“话可不能这样说,我们村那冯艳还是老师呢,字照样像狗爬。”
姜榆对冯艳的印象还停留在那日送菜对她的敌视上,也不知道是哪里惹这位冯艳不高兴了,反正给她的感觉很不好,没想到还是村里小学的老师。
大队长天生对读书人有好感,尤其这手好字,他觉得不能浪费了。
“会写大字报不?外边墙上的字体都快脱落了,还有小学门口的对联,冯艳那字,多少上不得台面,黑板报也是,不催她也就不换,来来回回就那两样。”
姜榆默然,原来那对联是冯艳写的,确实……不怎么样。
“放心,也不让你白写。”大队长想想之前冯艳干这些活所需要的时间,咬咬牙道,“我给你计二十个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