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八卦洲之变当日情形来看,陛下与谢竟并不像他们这一年多在人前展示出来的那样水火不容。但是在相府弑君、张太傅谋逆之类的大事面前,这也算不得惊人了。
怪就怪在政变平息之后陛下对谢竟的态度。他为谢家平了反,赐归葬北邙这样的哀荣,严惩王氏,又没有治谢竟的罪,显然就是承认谢竟屈居相府檐下、为其奔走,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权宜之计了。
但陛下不仅迟迟没有立后的表示,还下旨许谢竟“还居昭王府”,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若谢竟继续住在神龙殿偏殿,那便是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只差一道册封的旨意,他就会是未来万人之上的中宫,时间早晚而已。
若陛下仍让谢竟搬回乌衣巷,这倒也罢了,无非是前缘不再续,这桩婚姻到此为止,谢竟从今彻底脱离天家,只是千万朝臣中的一名。
可他命谢竟还居昭王府。那是什么地方?那是“王府”,是“潜邸”,是被抛弃、被遗落在旧时代的一切的代称。天子的配偶、东宫的母亲被称作“王妃”,这本就是一件吊诡怪诞的事情,王都没有了,王妃又从何而来?陛下究竟是想要另立新后,还是一时没想好如何处置谢竟,谁也看不透。
谢竟并未注意到这个微妙的称呼,他沉吟良久,在纸上写了两个字,递给内监:“守静知常曰‘明’,清淡天和曰‘颐’,你让他看看行不行。”
次日,前殿传过消息来,择期行东宫与明颐公主的册封礼。
新帝自己登基的仪式简略到约等于无,祭过天拜过宗庙便算结束了。然而对于太子与公主的名位,却是十二分的重视,庄严隆重,誓要向全天下展示他们受珍视之深、地位之高与稳固。
银绸在谢竟昏睡之时已为他连灌了数日药补身,见他精神略有好转,又在准备出宫回王府,便提议应当尽早祛毒,不好再拖下去。
谢竟并无异议:“你说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早死早超生。”
银绸严肃道:“快呸掉,不许乌鸦嘴。”
她窥着谢竟面色,犹豫片刻,还是小声道:“要告知陛下,让他来陪着您么?”
谢竟最初无动于衷,甚至有点困惑,直到反应过来“陛下”指的是谁,才后知后觉地“啊”了一声:“需要么?”
银绸神情复杂:“这比刮骨疗毒轻省不了多少,便即有麻沸散,也不可能做到全无痛觉。若有陛下陪伴,王妃多少会好捱一些。”
谢竟怔怔想了半晌,摇摇头,道:“那么痛的话,给人看了,只是多一个人痛罢了。”
银绸无奈,在谢竟身旁坐下,问:“好容易尘埃落定,能与儿女团圆,王妃为何不愿留在宫里呢?”
谢竟默然良久,才淡淡笑一笑:“我不是不愿意。我当然希望能陪着他,我永远不会离开他。”
他垂下头,轻道:“只是我和他都需要一些时间,冷静下来,把一些事情想得更透彻些。若不然,我难道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生与死悉数无视,毫无负担地入宫伴他左右、同他亲近?我们谁也不愿如此。”
银绸叹了口气:“情之一字,我不明白,论理也不该置喙。只一条,生与死是应当陛下同王妃一起去渡过的难关,却绝不是该横亘在你们之间的隔阂。”
谢竟在偏殿与儿女朝夕相伴数天,起居规律,饮食清淡,陆书青和陆书宁正式搬入宫的最初一段日子过得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他们现在是都长大了,也许是太早经历离乱、知世故了,谁也没有去问母亲,为什么不能一直在太初宫住下去?
过于平静闲适的后果就是,在银绸准备替他除去剔骨弦的那个夜里,谢竟很费了一番功夫才将孩子们毫无知觉地支走。
他身后垫了几个软枕,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