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若论起彷得到底像不像,当然只有谢竟自己最瞧得出来。之前他乍见陆书青的那些信,虽然最初有一瞬的惊愕晃神,但随即就看出了笔意间的不同。
眼前这张字条令他胆寒之处,也正在于此他没法从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观察出这不是他手迹的证据。但谢竟又无比肯定,他绝对不曾写过这样一张字条。
先帝最后的弥留之际,他为了避嫌根本从没近到御前去过,更不可能知道遗诏的藏匿之处。
谢竟觉得这简直就是荒谬可笑,他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难道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仿造字条的人,并不仅仅是反复临摹他的手书、在谢竟写过的东西里把这几个字摘出来,组成这句话。此人是彻底将去瑕体融汇为己用,坦白讲,他若还在世,就算今日来写,写出来的也足够让谢竟本人难分真伪。
谢竟沉默地慢慢把线捋顺:这个人与钟兆有渊源,因此才能获知存放遗诏之处;这个人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他的亲笔真迹,而非在市面上找仿品临摹;这个人精通文墨,书画造诣颇深。
他脑海中一时浮现出许多个可能性:礼部的旧属、翰林院的同仁、王家安插在各司的官员、曾为临海殿伴读的几位世家子、当年的皇后如今的太后……甚至陆令章本人。
可能吗?也许,陆令章满足上述那些条件。可此人仿造字迹最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隐瞒身份,秘而不宣地把遗诏存放处透露给王家,又不牵扯到自己。若是陆令章、太后或是王氏党羽,有什么隐瞒的必要?何必多此一举?
再联系到萧遥方才道,在漠北军中安插眼线的或许也并非王家,而是另有其人……谢竟按了按眉心,他一直隐隐知晓,也许并不只王氏一脉在这些年的动荡变故中作梗,但他也没想过,那草蛇灰线潜藏于表象之下的第三方势力,离他如此之近。
这也许就是陆令从得到消息,却迟迟没有告诉他的缘故。
萧遥看他神情凝重,也有些不忍,劝慰道:“殿下一直踌躇着未说,也是顾惜王妃心思深重,不想给王妃再添负累。”
谢竟定了定神,将字条放回簪中收好,揣进袖里。他抬眼,见萧遥是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便问:“萧姑娘还有何事?”
萧遥张了张口,到嘴边的话确实终究没说出来:“确有一事,不过来日方长,王妃此刻想也乏了,待到该说的时候,我再说与王妃罢。”
谢竟点点头,也不追问,只道:“有劳萧姑娘。”
萧遥手上收了音,起身:“王妃若想独自排遣排遣,我传人上些酒来,今日便在这房里歇下。”
她抬声唤了酒,与谢竟彼此一礼,却径自从内间的暗门离开,到隔壁去了,只剩谢竟一人独坐。不多时外间侍者奉了酒上来,谢竟透过屏风扫见门外那两个跟来的小厮仍尽职尽责地守着,也不去管,自去取那酒坛。
打眼一看泥封,又是愣怔,萧遥着人送来的赫然是梅山雪酿,上盖着昭王府的印鉴,开坛幽香四逸,勾人心魄。
谢竟伸出指尖,抚了抚贴在坛身上红底金纹、梅枝花样的同心方胜儿。那是贞祐十七年的元月,年关底下,谢竟记得很清楚,周伯置了年货,在厅里摊开摆了一桌子,请他去选,他瞟见这时新的花纸,觉得喜庆好看,便取了几张回屋,唤来儿女围炉坐了,教他们叠方胜玩。
昭王府的元月有年节,有他与陆令从成亲的日子,还有陆书宁的生辰,都赶凑到一起,向来最是热闹非凡。因此就红红火火叠了一大筐,多余的没处放,便索性贴在还没来得及埋下的梅山雪酿坛上。
这种贴了方胜儿的酒是留在王府自家喝、不赠外人的,此时出现在此地,且是萧遥主动送过来,想是陆令从亦猜到谢竟终究会找萧遥来问,提前备下托她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