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跟着来了太原,如今岑经和朱思都在河东节度使马燧麾下效力。王、张两家的宅子自从主人离开后,一直是思结进明照料着,岑经等人来太原后,思结进明就把房子交给年轻人照料了。
张夫人抱着粉嫩嫩的小姑娘喜欢得要命,两个小丫头一个是岑经的女儿,另一个则是朱思的女儿。小姑娘长得虽然可爱,饭桌上却闹腾得要命,弄得桌上汤水淋淋漓漓,岑经似乎早已见怪不怪,王家宝皱着眉放下筷子,迎春白他一眼道:“小孩子都这样,等咱们的出生了,更有你受的。”
家宝凑到迎春耳边嬉笑道:“有这么多丫头,咱们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媳妇儿了。”迎春红着脸伸出左手把他的脸叉开。
外传
第一章 藩镇割据 [本章字数:260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8 14:28:59.0]
大唐建国之初,军队实行的是府兵制度,军队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除掉紧急军情,凡征发十骑以上的兵马,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颁发的兵符,将帅不能长期领兵,如果有战争,朝廷命将出征,战争一结束军士就散归军府,领兵的元帅则回到朝廷。
这样的军事制度到后来渐渐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帝国稳定后,大唐最大的敌人就是边疆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散开了是牧民,聚拢了是军队,他们时不时的打劫大唐老百姓,往往大唐的军队还没集结起来发动反攻,这些游击强盗已经抢了东西跑了。于是边关上增设了专门防御游牧民族侵犯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军镇,为了防止边关守将拥兵自重,贞观时期,边关大将领兵的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三年。
到唐玄宗当政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官职:节度使。“节度使”并非唐玄宗的新发明,其实在唐玄宗以前,边关将领就有了“知节度事”这样的名称,所以“节度使”这个官职的创立,至此可谓是水到渠成。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境内一共有九个节度使:安西(大本营在今新疆库车)、北庭(大本营在军今新疆吉木萨尔)、陇右(大本营在今青海乐都)、河西(大本营在今甘肃武威)、河东(大本营在今山西大同,安史之乱后移到了太原)、朔方(大本营在今宁夏灵武)、范阳(大本营在今北京)、平卢(大本营在今辽宁朝阳)、剑南(大本营在今四川成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大本营在今广东广州)。这十个军事机构的长官节度使或经略使是统辖边防军队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事首领,唐朝称这样的军事机构为“藩镇”。
为发挥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节度使们拥有辖区内的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唐朝的府兵制也逐渐蜕化,蓦兵制开始风行,节度使可以根据边关需要自行招兵蓦将。唐朝军队战斗力强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力于皇帝放权给边关守将以便他们大展身手。
早期的节度使任期不会太久,一般也就是三五年,但是到后来,节度使的任期变得越来越长,同时还出现了一个人兼职几个节度使的现像,譬如皇甫惟明身兼河西、陇右两道节度使,王忠嗣身兼河东、朔方两道节度使,皇甫惟明被废后,唐玄宗甚至不再任命新的节度使,他直接让王忠嗣再兼职河西、陇右节度使,九个节度使的宝座王忠嗣一人就占了四个,而且都在国家精兵密集之处,因为大唐的边患主要来自西北、西南。于是王忠嗣一个人就掌管了大唐二分之一的边兵,一个将军拥有这么庞大的军权,这绝对不利于国家的安定。除了长期担任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几道节度使,还有另外一个要命的现象:遥领。“遥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遥控,也就是节度使不在这个军镇而在遥远的朝廷或者别的地方管理这个军镇的军队,譬如宰相杨国忠就兼职剑南节度使。其实像王忠嗣那样身兼数道的,也同时有遥领现象,几个藩镇都由他一个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