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薪,然后他才能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让神策军迁怒李晟。李怀光不给陆贽、李晟半点思考的时间,几乎是在瞬间就把高级军官们都召集到他帐中,陆贽才一谈到财政困难,李怀光就打断陆贽的话大声驳斥于他,“将士们共同作战,大家一样辛苦一样为国家效力,为什么薪水却不一样?这合理吗?”
陆贽是聪明人,立即看穿了李怀光肚子里的阴谋,他生怕李晟上当自动请求裁减神策军的薪俸,可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能直言提醒李晟,于是陆贽不断对李晟眨眼,希望他不要做什么蠢事。陆贽还真是小瞧李晟了,事实上,在他对李晟眨眼的同时,所有人的视线都汇聚到了李晟身上,还真难以发现他的眼神跟别人的有什么不同。李晟也是七窍玲珑的聪明人,这种心都比普通人多一个眼的主,哪会识不破怀光的那点小算盘?他不慌不忙回答道:“明公才是元帅,李晟仅仅只是神策军的头领,跟所有将士们一样,万事听凭元帅指挥。大家的薪俸是增加还是裁减,李晟哪敢自作主张,一切自然是元帅说了算。”李晟三两句话轻轻松松就将烫手山竽丢还给李怀光了。李怀光见李晟不上当,而裁减神策军薪俸的话若是从他自己口里出来,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李怀光沉默了,李晟不愿说出给神策军减薪的话,他当然也不愿意,结果减薪计划就这样流了产。
平息了薪俸纷争,陆贽回到奉天报告皇帝,“李怀光拖延不战,又在军中挑起纷争,其心难测,李晟的担心不无道理呀。”居然连陆贽都怀疑李怀光心存异志,皇帝就更加焦急了。既然李怀光的军队难以号令,指望他收复长安怕是不可能了,皇帝就不得不另做打算。
当李怀光迁延不战之时,吐番宰相尚结赞派谴使者来请求皇帝允许他们出兵帮助大唐收复长安。皇帝本来不敢信任吐番人的,可是李怀光一直拖着不出兵,天下动荡不安,纷乱不息,皇帝迫于形势开始考虑利用吐番兵马,他派谴大臣崔汉衡出使吐番商量借兵事宜。
崔汉衡请吐番赞普发兵,原本主动请求助战的吐番宰相尚结赞却磨磨蹭蹭不愿出兵了,他说:“吐番如若出兵,必须要看到大唐三军统帅的印信,现在你们大唐国书上既没有李怀光的签名也没有他盖的印,像这种状况我们实在不能出兵。”尚结赞提议助战是想捞一大笔赏赐的,但是大唐朝廷请吐番助战的国书不够正式,尚结赞就生怕吃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国书不正式,如果日后大唐朝廷反悔不给赏钱,那他就亏大发了。
皇帝眼见绕过李怀光借不到吐番兵马,他又让陆贽去见李怀光,要他设法让李怀光在向吐番借兵的国书上签名盖印。李怀光听到皇帝竟然要向吐番借兵,他坚决反对说:“当初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吐番大将马重英攻陷长安大掠而去,吐番赞普还嫌马重英抢的不够多,如果今天借他们的兵马收复了长安,吐番人必然再次纵兵疯抢以弥补赞普当年的遗憾,这不是引狼入室吗?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借兵退敌的第一个原因;吐番尚结赞说发兵五万,我们如果用了吐番兵,胜利后皇上必然也要像赏赐我们大唐的军士一样赏赐他们,皇上曾下诏书招蓦士卒,攻克长安者每人赏钱一百缗,吐番五万兵来,那就得赏五百万缗钱,国家财政困难,哪来那么多钱打发吐番人?这是第二个不能借兵的原因;吐番人反复无常,他们即便发兵,也必定不会奋不顾身为我们冲锋陷阵,他们会想方设法在一边看热闹的,我们要赢了他们就跟着分功劳,我们要输了他们就落井下石,这是第三个不能借兵的原因。要收复长安,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为国家长远计,怀光绝不能同意皇上向吐番借兵。”
李怀光因为久在西北边疆,长期跟吐番人打交道,完全看透吐番人了。他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句句在理,陆贽几乎被他驳得哑口无言,终于讪讪问道:“既不能向吐番借兵,节度使大人的兵又要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