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师金庸,这时候迷恋上的还有古龙,他的小说里总是一个怪字占了先,人物怪,思想怪,情节怪,却全都丝丝入扣,浑然一体。甚至在一片诡异里,偏能看出一片英雄侠气美女多情来,让人不喜欢也难。而另一也可被称为大家的梁羽生,小说虽然下笔粗糙,情节简单,人物模式化,却总是波澜壮阔,怀家国之爱恨,自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他《萍踪侠影》中的张丹枫与云蕾形象,和我心目中侠侣的形象一般无二。
就这么读着武侠小说慢慢长大。在后来的日子,也读了很多的书,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但都是看过就忘,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让我感动,像那些武侠小说一样让我心潮澎湃,如痴如醉,怦然心动。参加工作以后,给自己买了一整套的金庸书,可是再翻时,熟悉之气虽扑面而来,却分明没有了最初的那种神往和冲动。而各种版本的武侠电视剧一拍再拍,每部戏一一看来,却总和自己心目中的想象大相径庭。
做了教师,有时候会听见我的学生讨论某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就会忍不住推荐他们去读原著。因为总不忍心让任何“第一美女”毁掉自己在书中读过才能体会的“天人”形象,也不想让任何人为的背景动作坏掉那些只有在书中才能领略到的妙境。而他们,却很少有人会再认真去读那些书了。
70年代人,你们的理想还在吗?(1)
《柒零人三部曲》今天之情感
走进书店,一本书封面上的大字赫然入目,引起了我的关注,“70年代人,你们的理想还在吗?”
打开书,目录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拒绝和70年代人交朋友》更是刺人,翻到这篇文章粗粗一看,竟然把70年代人写成什么扮酷装炫,没心没肺的所谓“新新人类”了,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感觉那都是“80年代新一辈”的事,与我们何干?书中有段话我倒是觉得还比较中肯,大意是:70年代人可分上下两段,上半段的人大多恪守传统,责任感强;下半段特别是70年代末出生的人则有些接近我行我素的“新新人类”。我就属于其中的上半段,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但现在“你们的理想还在吗?”这句话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70年代出生的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社会主义好》这些歌曲长大的,看的是父母那些毛泽东时代的书,至今还记得无数英雄模范的名字:董存瑞、雷锋、欧阳海、王杰……。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心中无比神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是我最崇尚的道德,绝非仅仅挂在嘴边。我偷偷地做些为老人送柴、为班上搭垃圾池之类的好事,虽然极不起眼,却还生怕别人知道,并以此为快乐,甚至被一个同学欺负也绝不还手,还要热情帮助她。
十二岁加入共青团对于我是件铭刻在心的事件,当我小小年纪戴着团徽走在学校,甚至走上街头都能听到别人的赞叹时,心中那份自豪和激动真的难以言表,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心中变得愈加神圣,更加坚信“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奉献”。因着这份信念,我为自己选择了“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因为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为教师是心中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
十五岁以后,在学习上一直很顺利的我开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成功与失败的体验都刻骨铭心,“奋斗流血汗、得失笑傲然”成了我的人生信条之一,我开始懂得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道德在我心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前是对各个方面都力求完美,现在学习成绩似已不能,道德的完善自然在心中变得更重。“给永远比拿愉快”依然是我的人生信条,崇高仍然是我的向往。我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这在当时高中生的意识中已经开始淡漠;当平日艰苦朴素,极其节俭的我给希望工程,给本校重病的同学大方地捐款时,却引起了小小的“风波”。周围同学议论纷纷,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