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干干净净的钱。
现在再让徐和平回到那间院墙塌了一多半的老房子里,他自己也不乐意。
因此,虽然工资涨得不多,加起来也只有二十五块钱,比不上冯解放的三十五块,但徐和平已经很满意了,当即表态:
“不就是去分矿吗?我去,当然要去!”
新店开在了分矿旁边,租用了附近村子的三间大瓦房。
瓦房是当年的知青点,村里人为欢迎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特地在路边盖了一排瓦房,红砖黄瓦,最多的时候住了一百多个知青。
后来知青回城,这一排瓦房就空下来了,如今被贺明珠租下来作为煤矿人家的新店。
这个挨着分矿的小村子名叫郝家村,郝是村中大姓,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小姓。
郝家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村里不富裕,大队也没什么钱,得知有人想要租空着的瓦房,二话不说就同意了,甚至连价格都没怎么谈,生怕人家嫌贵不租了。
贺明珠在周末的时候来了一趟,和村长谈好租房事宜,又用几张工业劵和村里人换了些木头,用来制作桌椅。
这些木头都是村人从附近山上砍的杨树,原本是准备用来打家具的,在室外晾了好几年,现在干的差不多,正好可以使用。
说起来杨木不是什么做家具的好木头,质地太软,容易变形,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北方杨树多,长得快,拎一把斧头,上山砍了树回来,阴干上几年,就能用来做家具了。
村人们拿木头换了工业券很高兴,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好买卖,工业劵这玩意太有用了,不仅能买暖壶缝纫机,还能买手表自行车。
国家不给农村人发票证,想要工业券,就得拿钱和城里人换,不仅贵还麻烦,有时候碰不到出手工业券的人,家里的铁锅底都破了,还得粘点牙膏皮继续将就着用。
如今有人主动拿着工业券来村里换不值钱的木头,这个郝家村都沸腾了。
贺明珠需要的木头一天就全都买齐了,后面还有人源源不断地送木头过来,最后不得不求助村长,让他用大喇叭宣布“工业券已发完,停收木头”的消息。
不少人扛着木头过来,走到半路后得知此消息,遗憾满满地又扛了回去。
有人不肯走,和贺明珠商量:“打家具不能严格按照尺寸,都要估个余量出来,要不你把俺木头收了,正好多余一点出来,不耽误你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