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1 / 2)

雷声大雨点儿小。

照此来看,他分明也不是什么刀枪不入的神仙老爷。

许多中低将官听说这件事,都暗自关起门来叫一声痛快。

结果这群武夫没料到的是,秦无疾竟还有后手。

就在隔日,他通过裘伯修之手,向茅承望递上了一篇文章。

名为《谏朔州治军书》。

100 再升迁

◎你知道个屁!◎

秦无疾文章中写得很清楚桑林外的那桩“误会”虽不治罪, 但毕竟致使关军误伤,险些闹出人命来,西南巡防兵马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跑到东南去, 守备漏洞也是个大问题。

朔州守军权责不清, 才是出现乱象的根源。

朔州自北周时便落入敌手, 如今终于回归大齐统治, 是分担雁门关防御的军事要地, 绝不可有失, 必须得想办法彻底革除后患。

怎么革除?

《谏朔州治军书》中罗列治军之策,凡二十四条,条条直指痛楚,将茅承望日思夜想、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的矛盾症结, 一条条陈列清楚。

其中有许多款项,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白纸黑字,就是冲着孙秉护去的。

“巡将须各守其地,若有变动, 须以鸣镝、令旗两者为号。”

“未报信者, 不得擅离;未得信者, 不得擅援。”

“无故惊军、抢功夺绩者, 皆以大罪论处,以儆效尤……”

关军大多是募兵出身, 读过书的人少,文官小吏的文墨也大多简洁, 套着现成的格式, 叫人读得明白便罢了。

茅承望以前没觉得他们行文有多干瘪, 可与眼前这几页文字相比, 从前看的那些谏书,那真真是没资格比较,提鞋都不配。

怪不得上至崔长史下至方参军,都对这家世倾覆的相国公子颇有欣赏之意,同样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凑满纸张,怎么人家遣词造句就这样“有劲儿”呢。

当真是金石文章。

茅承望仔细看着谏书,直到书房掌起灯来。

等回过神来,他不顾夜色深重,派人把方贫请过来议事。

“参军细看。”他将手中的《谏朔州治军书》递给方贫,很少有这么着急的时候,没等人家读完文章就忍不住催促,“可行么?”

方贫仔细看着手中筋骨丰劲的字迹,许久后笃定道:“着实可行只是细处仍需推敲,事关重大,更需要问过长史的意思。”

“参军不问我这谏书是哪里来的?”

“当今世上文采斐然者众,却大多纵情诗词,不是谁都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来。平易之中暗藏惊雷,朔州之内,恐怕只有秦校尉有如此笔力。”

茅承望笑意涌上眼底,吩咐左右:“赐座,看茶。”

方贫道过谢,坐下后仍旧低头细看文章,良久才抬起头来,脸色凝重。

“将军若要行事,宜早不宜迟。”

“朝廷想要在朔州新设一军,又不想叫大都督专权,最顺心的做法便是绕过雁门关,从京城十六卫中另外找人来接管朔州军。孙秉护孙将军此番来河东,就是来替朝廷探这条路,立场在此,绝不可能甘愿听从将军的调遣。可是一山不容二虎,要整治规矩,关军与府军两方势力必定要尽快分出一个高下,否则云州强敌一旦再度南侵,谁也保证不了朔州不会重回敌手。”

“我何尝不知。”茅承望手指敲着桌案,发出有韵律的笃笃声。“可是”

方贫将信件工整安放在桌案上。

“将军有将军的苦衷。倘若逼迫太紧惹怒了孙秉护,很有可能叫都督和朝廷再添罅隙,对于整个河东道来说,这是最坏的情况。”

“所以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