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这几位读书人,抄书生,也都各自拜读过。却是着实没想到,能在衙门口遇到她,这样的好机会,焉能不把握。
畅快痛饮,各抒己见,游船沿着江水缓缓流淌,每个人的脸上写着踌躇满志,激荡振奋。那些被落第影响的抑郁,沉闷,顷刻间消失不见。仿佛有种莫名的情绪在感染每一个人,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努力下去的勇气。
天色昏暗,游船终于在渡口停下。
一船人起身相送,在欣喜崇拜的目光中,李幼白走下船,转头与他们挥手道别。
落日的余晖洒满她全身,众人痴痴望着,她就像一轮生机勃勃的朝阳,腰背挺直地走向前去,最终消失在人群之中。
她所说的话,所言的鼓励,却像是刀劈斧砍般印到他们心中。
或许有一日他们灯下苦读熬不住的时候,会想到今日的欢聚,会因彼时的希冀而重新燃起斗志。这是一条不知何时才能达成所愿的路,或许孤独,但只要心存笃定,必然璀璨。
李幼白借着落日余晖,去了当年父亲和母亲住过的宅院。
因当年的事,原先处于繁华街道的小院,如今四周极为冷清,住在小院旁边的四邻也相继搬走。或许是觉得不祥,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被动或者主动,总之这里杂草丛生,偶尔听见几声鸟鸣,夹杂在蝉鸣之中,空阔的仿若有回响一般。
半青纳闷,却还是走在前面想为她拨开杂草,李幼白握着她手腕,笑道:“你和白毫等在外面,我自己进去。”
门早已枯裂,上面的门栓锈迹斑斑,屋檐下挂着几个鸟窝,回来的母鸟盘桓不肯进入,似把李幼白当成了敌人,叼着虫子发出驱赶的警戒声。
李幼白仰着头,从半开的大门间,可清楚看到里面荒凉冷清的场景。
她走进去,入目是一堵推倒的残垣断壁,茂盛的枯草围绕着它,形成极为壮观的声势。绕过它后是一方水池,不大,池底贴着一层鹅卵石,早已干出裂纹,缝隙间钻来无数小草,拼命地向上生长。
回过头,这是一间不大的院子。菱花格墙壁,从空隙看过去,是破败不堪的屋子,正屋四间,左右各有厢房,正屋坐北朝南,对面则是一间书房,从地上散落的文房四宝便能看出,陈旧结满蛛网。
李幼白蹲下身,借着熹微的光打量手里的砚台,摩挲着那依旧温润的石头,她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用它研墨的痕迹。凌乱的破桌椅,虽没经历,却也能从乱局中窥出父亲被抓时的剧烈反抗。
物件都在,所有题写的字画等遗物却是一件都没了。
刘长湛恨他,必不容他一丝一毫的遗留。
天渐渐黑透,半青在外面喊她,她应声,然后转身往外走。
“姑娘,你手里拿着什么?”
半青探着脑袋,黑漆漆的看不清。
李幼白往前举着,说道:“砚台。”
白毫看到,问:“但这砚台都裂了,也不能用了,姑娘捡它作甚。”
“好看。”
李幼白觉得此行很是充实,每一次停泊都像是一次新的经历,她试着去享受和融入,在相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
每日回到住处,总是累的躺下便睡,根本无暇他想。
齐州城里那人,却是死活睡不着了。
许是吃饱喝足,了无牵挂,又因母亲萧氏松口,也着实付诸行动,他暗自窃喜,又不能表现出来。每每做出伤春悲秋的景象,都要忍着恶心坚持。
现下夜深人静,他脑子里只有一个人,李幼白。
二十日了,他想她想的茶饭不思,但一想到此举是为了两人日后的幸福,便又觉得异常甜蜜,觉得就算受点苦,也全都值了。
翻了个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