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看到非常多雅致可爱的房舍,自然而然形成许多“村落”。这些村落在王致诚的笔下应该就是那些被命名的景点。他还看到许多“清溪”流向或大或小的湖泊里,并且在运河当中有一艘“78英尺(约24米)长、24英尺(约7米)宽、上面有非常华丽的楼座”的壮观大船,以及“不同的殿堂、开放和密集的门廊、花圃、园林和瀑布,当统观这一切时,颇有赏心悦目的效果”,让他印象深刻。他估计组成四十景的建筑群超过两百幢,如此雅致的地方不曾在欧洲见过。他认为圆明园绝对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第三章圆明园的扩充
乾隆皇帝在1744年,从圆明园里选出一系列多彩多姿的景点命名为四十景的时候,曾经认为他的御园工程已经完成。但事实上,乾隆要建造更多园子的热情才刚刚开始,除了承德避暑山庄和扬州的瘦西湖之外,他大大扩充了圆明园,最后形成数以十计的小园林和独立的景观。虽然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但并没有因此而损害全园的整体性。一个景区跟另一个景区重叠,而重叠处又从一个景区渐变到另一个景区,因此产生出不断连续和结合的印象。很明显地,当皇帝无法从无休止的园林建筑中克制他自己的话,就没有人敢制止他;而更可能的原因是,乾隆在位时帝国仍然相当富裕,足以满足或合理化他对园林的追求。
长春园的兴建(1)
1749年标志着圆明园大扩充的开始,就在这一年圆明园向东边开拓了1059英亩(约6428亩)的土地,建成后取名长春园,因乾隆童年时曾长期住在“长春仙馆”。
这座巨大的别馆完全根据蓝图建造,成为园林历史上最包罗万象和最奢华的单一工程。乾隆说需要一个退位后的居所,因为他希望在八十五岁也就是登基满六十年的时候逊位。不过,长春园在1751年完工时,距乾隆退位的日子还有四十多年,从完工的那一年开始到乾隆退位,长春园就成为圆明园内极重要的部分。既然这个别具风格的园林是为了皇帝退位而建造,所以整个设计是强调休闲。不同性质让人陶醉的建构,具有以道家美学为主的迷人的建筑外观,在圆明园原址内很少见,而在长春园内却多见。
如果说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那长春园的外貌就更配得上水景园这个名称了。它的设计以很大的活水空间为主,利用水的空间区分为许多不同形状的小岛和沙洲,彼此之间由多座桥梁和岸边互相连接。里面的建筑由水磨村东边一大片开发土地上的含经堂和淡怀堂开始。这里靠近圆明园的东门,即著名的明春门。为了让长春园看来像一座帝王宫苑,堂皇的前门有五楹宽,还有一对麒麟竖立在汉白玉的座台上,很像圆明园原址的前门。长春园里的宫门前也都有两翼的官署,不过,这座堂皇的宫门很少使用,因为通过明春门就直接连接到圆明园里的东西两个区域,这对皇帝和他的侍从来说较为方便。
从这个前门往前踏进院内,立即进入眼前的是九楹宽的淡怀堂及其双排侧殿,南长河就在正殿的后面。在这座殿堂的西边就是一座差不多有40米长的十孔石桥,即跨越南长河的长春桥。过了此桥就是一座位于中央的岛,乃长春园内最大的岛,上面有很大的庭院建筑,可以比拟“九州清晏”的规模,几乎占整个长春园的一成面积。庭院内的一双主建筑是南面的含经堂和北面的蕴真斋。这个建筑群被绿山和花丛所包围,创造出一个安宁的环境,其中还有一个色彩鲜艳的牌楼,每一边都建了东、南和西三个方向的矮墙。含经堂是一座巨型的建筑,由大大小小共480座复合的建筑所组成,包括了厨房、仓库、厢房和走廊,分明是皇帝在长春园里的寝宫。乾隆视为他休憩、阅读、诵经念佛、祈求安宁,以及繁忙一天后沉思的理想所在。
蕴真斋的前面则由一对以汉白玉雕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