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来衬托,来把白色大理石同蓝色的水做一个鲜明的区分。
在“方壶胜境”的西边是从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借景而来,在水面上会产生三个月亮的影子,这个景观的整体设计明显地具有道教神秘的风味。事实上,根据乾隆自己的描述可以得知,他认为完全有必要创造那连秦始皇都无法在海外寻求到的人间仙境。
从“方壶胜境”往西走就是“平湖秋月”,是另一个从杭州西湖复制而来的景观。乾隆皇帝复制这个景观是因为他要在八月中旬的月圆晚上,欣赏湖上的金光灿烂。若皇帝离此往西走,他就会进入位于福海西北角的“廓然大公”。这个景点包括了七楹宽也是叫“廓然大公”的主建筑,以及环秀山房、双鹤斋、临湖楼和一个大池塘。在福海南端的西岸建有“澡身浴德”,内中有一座三楹宽朝东的澄渊榭,两侧分别是“含清晖”和“涵妙识”。位于“澄渊榭”北边的第一座建筑是环顾福海的“望瀛洲”,然后见到的是“深柳读书堂”。
在福海的南岸有一个很大的景观叫做“夹镜鸣琴”,乾隆取材自李青莲的诗,把两个紧邻一起的湖泊形容为一对镜子。大湖在一边,而小的内湖则在另一边,当然中间长而狭窄的堤岸是由人工划分出来以创造一个景观,主建筑是一座鲜艳的凉亭,坐落在长而直的岸边连接着两个小岛的尾端,因而在岸边的后面围出一个水面。凉亭在两边水面的倒影产生出缤纷的景色。在凉亭南面跨越一道水面的地方高耸着聚远楼。从南面看过去,笔直的岸边看起来就像被U形的堤岸弄弯曲了。
环福海景色(2)
从这个小岛到岸的东边是一座有瀑布的假山,在附近的广育宫和南面的凝祥殿都可以听到哗哗的瀑布声。广育宫东边的山上有一座著名的钟,是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南屏山上著名的南屏晚钟复制而来,这个复制出来的钟完全依照原物的形状和大小所制造。根据一则传奇的故事,当这个复制钟第一次安放在这里的时候,它的声音没有预期的洪亮,但圆明园里有一个机灵的年轻工匠,在钟的旁边挖了一个很深的井,这个布局提高了声音的共鸣。之后,乾隆即使在九州的寝宫内,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
在福海的东南角是一个名为“别有洞天”的景观,主建筑有五楹宽,周围环绕着一个没有瑕疵的庄园建筑群,包括了相当著名的纳翠楼和水木清华,以及时赏斋。在福海的东岸有很多别墅,乾隆命名为“接秀山房”,主要的建筑差不多有三楹宽,紧接着下面的览翠亭和上面的寻云楼,以及后方的澄练楼和怡然书屋。依山到接秀山房的后面,福海忽然开朗,日出时的浮雾和日落西山时的昏影,是最为乾隆所欣赏的。
福海东岸的北端有一群湖畔房舍名为“涵虚朗鉴”,跟其他被命名的景点一样,这个优雅的名字也是它的主建筑的名字,引用唐诗里的典故,把清明的湖比喻成明澈的镜子以自我反省。这个景观还包括了一座名为“雷峰夕照”的楼座,上面挂有写着“涵虚朗鉴”的牌匾。楼座之西北可见一座四方形叫做“惠如春”的建筑,以及位于东北边与之相连的寻云榭和贻兰亭。
环绕着福海这个大湖的所有景点,在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当中增添了迷人的诗意。“实”指的是建筑实体,而“虚”则来自思想,衍生并创造了真实。不过,在中国园林艺术里的虚不是完全抽象,而是园林营造学里捉摸不定、含蓄,以及有所保留的要素。如果实是看得见的形式,则虚是模模糊糊的内涵。因此在寻找想象中的景色时,实与虚的交互作用是任何中国园林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论。从这个观点来看,被特别命名的圆明园四十景,给这种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例证。
王致诚神甫是在完成四十景取名前一年就来到圆明园,他在一片大地上,以及20英尺至60英尺(约6~18米)高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