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呈几何形式的庭园,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没有束缚的美,强调自由形式、持续流动和意想不到的曲折变化,然而拟真的自然环境却又是人为的创造。辽阔的自然可以被浓缩在山水模式之中,需要的只是“咫尺创寰宇”或会聚成“乾坤在一盆”。具备峰顶、绝壁、沟壑、峡谷、溪涧和瀑布的假山是中国园林的基本,虽然18世纪的英国庭园也换成田园风貌,但中国这种“象征性的表现主义”跟欧洲的写实主义传统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的中国园林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范畴,就是一般大众休闲的风景公园,宗教团体的寺院园林,由文士拥有的宅第庭园,和悠久而极其壮观的皇家园林(或帝王宫苑)。翻阅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宫苑,很快就得出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极其宏伟,被圈入皇家园林的都是最好的风景,有庞大的建筑群,表现出让人敬畏的气派和天子的威严。冠冕堂皇是帝王宫苑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第二,园林建筑追求奢华、雄伟和壮丽的外观,给人一种超华丽建筑的印象。第三,它们根据神话题材来设计,像蓬莱仙山上的琼楼玉宇,来表达长生不老世界里的愉悦和梦幻。圆明园就是最壮观的帝王宫苑,在中国园林设计的历史当中从未有过。
帝王宫苑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帝王宫苑。中国的统治者跟全世界的帝王一样,都喜欢享乐,他们运用丰富的资源在正式的宫殿之外,为自己建造华丽的庭园和壮观的园林。中国早期的帝王宫苑跟国家的形成几乎是同步出现,早在半传说时期的夏朝(公元前2033?前1562?),君王桀就曾经建造十分奢侈的瑶台供自己享乐。根据商朝(公元前1562?前1066?)遗址挖掘到的甲骨文,证明了这个给君王享乐的狩猎场曾经存在。帝王拥有不同的享乐场所,地点都坐落于王城里或附近的地方。从商朝到秦帝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期间,中国君王通常在远离王室宫殿的地方,寻找引人入胜的空间,以求欣赏景物之美,并建造提供休憩和暂住的苑囿。大部分苑囿是由高台、花圃、鱼池、鸟笼、兽栏和舒适房舍组成,许多设置逐渐转化成乡间别墅,被称为“离宫别院”。这种享乐场所的其他名称还包括灵台、灵沼和灵苑,这些名词都出现在《诗经》里,指的是周王的宫苑。
秦始皇(在位期间公元前221前210)征服中原期间,曾依照被他灭掉的六国宫殿样式,建造美轮美奂的宫殿。最后他在渭河沿岸所盖的宫殿数量绝不少于三百座,当中最宏伟壮观的宫苑就是上林苑。它位于渭水南岸,距离帝国首都咸阳大约八公里,面向渭河。上林苑是由高台、池沼、苑囿、林地,以及传说中的阿房宫所组成,根据清代学者的研究,阿房宫是非常庞大的宫殿群,看过去就像一座城,这座显赫的上林苑被接下来的汉朝继续扩建。
到了汉朝,许多苑囿都转化成宫苑,由园地、宫殿、庙宇、池塘和湖泽组成。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就盖了十二座以上富丽堂皇的宫苑供自己享乐,其中最宏伟壮丽的是建章宫,耸立在太液池南边,池中点缀着许多假山,营造出“仙境”的气氛。美丽的风景围绕着人工建筑,就成为后来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元素。汉代的帝王宫苑虽然早已消失,却为后世壮观的宫苑提供了典范。
在皇室和大臣的追求之下,私人园林也在汉代兴起。当然唯有财富和权势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追随皇帝,建立一座供自己享乐的园林,不过一般在气势上远不如皇园壮观。从汉代在公元2世纪式微,直到中华帝国在公元6世纪再度复兴的这段期间,政治中心已经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新的帝王宫苑和私人园林也就在洛阳相当兴盛。在帝王宫苑当中,最负盛名的是由魏明帝(在位期间公元227239)建造的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