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8)

圆明园是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家大乐园,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不断经营,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遂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更包含西洋建筑,成为大清帝国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有名的大型宫殿式御园。

中国传统帝王在儒家的影响之下,正式宫殿的设计都要按照周礼的规格,虽望之俨然,庄严隆重,合乎礼教,住在里面却不一定舒适自在,自然会利用其雄厚的资源,别建离宫,寻求舒适自在,满足享乐的欲望,于是汉有上林苑,唐有大明宫,宋有艮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辽、金、元,也在北京一带建筑皇家园林。到明清时代,建筑跟庭园设计,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已臻成熟,甚至完美的境界。清朝皇帝即在此雄厚的基础上,挟其开国后丰厚的国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一系列的皇家园林,而圆明园就是其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

圆明园原是康熙给四皇子雍正的赐园,最初在规模上远逊于康熙本人的畅春园。雍正继统之后,逐渐将圆明园作为清帝的主园,因而开始扩建。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汉化颇为彻底,无疑是一儒教帝国。雍正之重视礼教,固不在话下。他为了扩建圆明园,有意或无意中表露出为了享乐而有违礼教的顾忌。作为天子,举天下供奉一人,似乎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作为一位好天子,却不欲过用物力,尽情享受。他登基不久,适逢母丧,特意延迟了正式入居圆明园的时间,可见自知园居是一种享乐,有碍儒家的丧制。

雍正皇帝一旦于1726年农历新正大张旗鼓入园之后,迅将园居作为常居。他显然觉得于心有愧,所以力言圆明园不仅是行乐之地,也是行政之所,并下诏在园内处理国政。他绝不是说说而已,立即在园中建起正大光明殿、勤政殿等官署,办起公来。朝中将相大臣亦络绎于途,来往于紫禁城与圆明园之间。惟当风雪严寒时,可免老臣朝见,不必为皇帝的园居付出过多的代价。雍正为了警惕自己,在园中的勤政殿里,高悬“无逸”两大字以自勉。雍正确实是一位勤奋的皇帝,似未因园居的快乐而妨碍公务。也许就他而言,可以在享乐与礼教之间得到一些平衡。

自此,圆明园成为皇帝常居之所,也因而成为活动频繁的一个中枢。从内阁大库档案可知,六部所报事由颇多与圆明园有关。诸如礼部于乾隆三年六月,知会指名官员于初十五日五鼓时分“赴圆明园内阁朝房齐集以便带领引见”;户部于乾隆五年六月十八日,在圆明园该部朝房集议河南省、田主、佃户交收租息事;乾隆于四十六年、五十五年分别驻跸圆明园,主持殿试事宜,又于五十五年八月二十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朝鲜等使节,以及在京一品文武大臣与外省提督等。皇上在圆明园设宴,引见官员,办理殿试、会试、复试等尤称常态,历五朝而不衰。

雍正扩建圆明园及其属园的欲望已很强烈,但比起乾隆皇帝来,可谓小巫见大巫。乾隆于1738年服完三年之丧后,正式住进圆明园。他自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刻意要求自己,如何做一个符合儒家规范的好皇帝;然而他喜爱圆明园之深,以及大事扩建的欲望,难以自禁。在礼教影响之下,他自觉过多的营造与个人享乐有违儒家伦理,但在物质条件许可之下,仍然忍不住尽情大兴土木,以遂游观之乐的强大欲望。从他一方面诏谕不再营建,另一方面仍营建不懈的作为上,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他除了完成圆明园四十主景外,更向东扩建,营建完全以游乐为主的长春园,并六次南巡,将江南园林的精华,如狮子林等等,移植到扩大的圆明园。长春园以乾隆退休后的居所为名建造,然而事实上,早在他退休前四十年,长春园已经建成。我们不得不怀疑,他南巡的主要目的,名为探视民瘼,实为寻景建园。他为了建园所提出的种种理由,处处显示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