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 / 8)

因钱财不继而停工。同治原要修复3000个单位,后来虽然减到1420个,银钱仍然远远不够。

同治皇帝不顾一切修园,最后导致亲贵大佬们的一再干预。例如文祥于1874年4月2日呼吁停工,但皇上执意甚坚,置若罔闻,更亲赴工地,引起严重的安全顾虑,使恭亲王及帝师李鸿藻不得不积极出马劝阻,但5月9日的面见,毫无效果,同治于5月24日又秘密到工地视察,并在双鹤斋野餐。同治之毫不在意,令皇室震惊。同时,地方大员如两江总督李宗羲于1874年7月13日也上奏劝阻,力言圆明园即使修成,因洋人威胁未除,仍不安全,应效法汉文帝和宋仁宗于外患未除之前誓不修园的故事。此奏折明显蕴涵道德谴责的意味,并且促使翰林院编修李文田于7月20日要求同治立即停工。李文田过去虽曾捐款修园,此时则响应总督之言,直率地说,园工若继续,势将竭泽而渔,并举近日灾变不断,天象示警,不可不慎为说。然而这些以传统“礼教”来规劝同治皇帝,毫无效果。

同治可以不受规劝,但无法漠视财源之不继,往往发生工已开而钱未到位的窘境。虽有一些私人捐献,但沧海一粟,无济于事。如1874年的5月里,捐得三十万两,然所需则高达数千万两;二三十万两已见竭泽而渔之弊,令许多官宦之家,不胜负荷。更有甚者,重建圆明园除钱以外,尚需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巨型木材,同治曾向两湖、闽浙、四川一带的地方官,索取巨木三千,但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南总督王文韶均无以为报,因两湖沿江木材,早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砍伐殆尽,故李瀚章奏称,唯有到贵州山区原始森林中去采伐。深入山区固已不易,运输至京,难上加难,根本是开一张空头支票塞责而已。其他各省也无木可献。绞尽脑汁搜寻巨木,终于导致一件丑闻,奸商李光昭以捐献木材为名,到处招摇撞骗,牵涉到内务府。军机处要求直隶总督李鸿章彻查此事,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李光昭利用皇帝求材心切,谎称有巨木可献,以骗取特权,同时还骗了外国商人。审判结果,李光昭于1874年9月28日被判死刑。不过在审判过程之中,好几位内务府大臣涉案,清廷于窘迫之下,不得不驱逐陪李光昭到华南去招摇撞骗的长龄,以及将内务府大臣贵宝、崇纶交部严加惩处。这是一件因修园而引发的大案,不仅于道德有愧,而且犯了刑法。

然而,丑闻之起,毕竟是由于皇帝一心一意要求修园的缘故。于是反对将大笔银子花在园工上的王公贵戚和政府大员,有更多的口舌;要求停工以爱民的呼声,更强而有力地挑战同治修园的孝心。在此情况之下,恭亲王伙同其他三亲王,文祥、宝两军机大臣,以及沈桂芬、李鸿藻两军机,奏请立即停工。要点有三:户部财力已尽,根本无法筹付内务府估计的一千万两到两千万两的修园费;内外反对园工的声音,不容忽视;修复紫禁城旁的三海,既可省钱又能奉养太后。并立即求见。同治皇帝在强大的压力下,修复圆明园的强烈欲望固难再伸,孝顺皇太后的借口,也难再自圆其说,可谓一败涂地。此一君臣相会,十分紧张,同治于气愤之余,冲动地要把皇位让给恭亲王,害得诸王痛哭流涕,吓得文祥跪地昏厥。修园的欲望终于被现实所击溃,同治帝终于1874年9月9日,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下,完全打消修园的念头,不得不诏令无限期停修,残破的圆明园从此逐渐成为历史名词。至八国联军之役再遭巨创之后,圆明园更加日渐毁损消逝,以至于成为废墟,昔日繁华,仅成追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圆明园之衰亡,主要由于外力入侵而遭摧毁,与历史上其他名园的没落,殊不能一概而论。唯有圆明园的一个叫清漪园的属园,修复为颐和园,留存至今。

中文版引言(3)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清廷痛心疾首,给咸丰皇帝、恭亲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