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减少了110万平方英里,差不多相当于大不列颠诸岛面积总和的12倍。接下来的2008和2009年,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融解仍在继续;就在那一个夏天,北极的西北和东北通道都第一次显露在人类的面前。第一艘穿越新开放的海峡的是内燃机船卡米拉?德斯噶尼号(MV Camilla Desgagnes),为了以防万一,这艘商船还雇佣了一艘破冰船引路,但是根据后来她的船长回忆,“我压根没看到一点点冰块。”</p>
这不能被视为仅仅是航道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地球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12月,来自全国海洋冰体数据中心(National Sea Ice Data Center)的科学家们指出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了海水不断积聚热量,这种被称为北极扩大效应的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到内陆1,500公里内的环境。2009年8月,科学家们报告称北极圈内的闪电次数增加了20多倍,引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冻原火灾。根据该数据中心的马克?塞尔茨(Mark Serreze)的说法,这些新的数据都“在强化一种观点,那就是北极冰盖已经迈入了垂死挣扎的阶段。”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如果夏季的某个时候,一架航天飞机再想拍摄北极的影像时,航天员们看到的北极只会是一片开阔的海洋。预计格陵兰岛上还会剩下一些冰盖――但是也比以前要少得多。2003至2008年间,该岛上约有一万亿吨冰层融化,总面积相当于曼哈顿岛的十倍。“我们现在意识到,即使全球气温不再升高,格林兰岛的冰层仍然会不断融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杰森?博克斯(Jason Box)如是说,“世界气候的温度或许已经超越了能够维持我们印象中那么多冰层所需的程度了。”如果同一架航天飞机把镜头对准南极呢?2008年的最后一天,《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刊载了一篇报导,其中称南极半岛的气温比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球的气温都要增长得更快,南极地区西部冰盖的消融速度比十年前快了75%。</p>
一个新异的世界(3)
不要让你的眼睛匆匆扫过这些数据就算了(后面还会有更多同类的数据)。这些数据应该对我们的神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像重重地敲响我们的警钟。全新世塑造的地形地貌已经摇摇欲坠,人类所知的唯一一个可供居住的环境突然天翻地覆。我并非在这里描述一些如果我们不马上采取行动就会发生的后果,也不是在为你们提出对未来的警示。这些都是眼下的现实:更多的雷暴,更多的闪电,更少的冰层。随便你说出一个地表的主要特征,它肯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
举例来讲:最近一支隶属美国政府的研究小组宣称,根据传统的气象学的定义,自1980年以来,热带的范围分别向南北纬各扩张了两度――“这意味着8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将加入热带的范围,从此生活在热带气候条件之中。”随着热带地区的扩张,它们把干旱的亚热带气候随之推到了南北纬更远的地区,这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干旱地区而言“将会对生活在这里的上百万人口带来恶劣的后果。”再比如说在澳大利亚,“为大片土地带来及时雨的西风很有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其所携带的降水将会落到开阔的海洋里,而非陆地上。”确实,2008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全境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气象预报员只能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的常规:“过去所有的降水情况将不可能重现,”澳大利亚水务局的执行主任对记者给出了以上的说法。“我们正在极力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新的现实。”他们之所以要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词暗指这种状况总有一天会结束。澳大利亚政府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