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烟瘴之地,这烟花繁盛的江南,南京六部郎官都被称为是斗争失败的官员,更何况是偏远了一塌糊涂的云南呢!说实话真没多少人肯往那边去当官的,哪怕是那些最贪心最会捞钱的太监,也不乐意去云南当什么守备太监、银矿镇守太监之类的职务。
至于叶梦熊,却是打退堂鼓了,他一旦不开口说话,那些监察御史们顿时没了动力,一个个宛如晒太阳的巴儿狗一般懒洋洋起来。
这个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的官,按说,乖官才十四岁,甫一做官便是正二品都督佥事,这似乎有些儿戏,可事实上由于明朝中末期的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颇类似后世所谓的前敌总指挥,不过一个头衔,像是戚继光就挂着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和郑国丈是一样的,可朝堂上谁怕戚继光,不过一武夫耳,而像是军饷官职之类的全在兵部手上攥着,说白了,兵部只要一掐住军饷,什么大都督,全部都要灰飞烟灭,屁也不是,一个小小兵备道都能不把大都督放在眼中。
朝堂上的人似乎全部忘记了,那位郑国舅可是拥有扶桑银山的主儿,富得流油,说个难听话,兵部那点钱还真不放在他眼里面。
不过,就像是历史上女真刚起家的时候谁也不相信小小女真最后会取得天下一般,朝堂上这些人要么以为王阁老借机报复郑国舅,要么以为德妃借机给自己弟弟升官,却是谁也不相信那位郑国舅当真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在这次的早朝上,郑国蕃正式成了大明朝南京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
第240章 请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枉法八十贯论绞
俗谚云,秋后一伏热死人,不过,年轻的皇帝陛下依然亲自徒步带领文武百官至西郊祭祀上天,并且按惯例,点卯京营,结果缺额空额甚多,把年轻的皇帝气得脸色发白,一个连表面文章都懒得做的京营,还能有战斗力么?皇帝表示极大的怀疑,愤然拂袖离去,据说回到宫中的万历差一点把小舅子从扶桑弄来的毫变滴油盏给摔了,还是秉笔太监张诚见机得快,一把抢住,不过手却烫伤了。
百官们对一个太监烫伤了手不感兴趣,却是蜂拥而起,借机群起攻击戚继光,京营隶属五军都督府,而戚少保好死不死正好还挂着北京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真可谓是躺着也中枪。此外,便是兵部尚书兼宣大总督王崇古,他为了给外甥张四维遮掩,上书请辞,当时内阁出于某些考虑,并没有批核,而如今,内阁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制去了,这一次,内阁很爽快地申饬了王崇古,终于让这位老大人回家啃老米饭去了,而戚继光终于顶不住了,上书请辞,内阁并未批核,不过却是一纸调令把这位蓟辽总兵调任为广东总兵,戚少保黯然离去。
事实上,张四维作为张居正手下头号小弟,其手腕还是很老辣的,他回家丁忧守孝之前,把很多至交好友都安插在关键位置上头了,譬如兵部主事王遴升为兵部左侍郎,山东巡抚杨俊民为兵部右侍郎,可是,借着年轻的皇帝秋祭点卯的那点由头,两位兵部左右侍郎屁股下面的位置还没捂热,就被轰走了,当然了,为了让吃相不那么难看,这两位名义上是升官了,王遴为南京工部尚书,杨俊民为南京礼部尚书,还有很多跟着张四维张阁老混饭吃的,大多数被一脚踢到了南京去了,正所谓,树倒猢狲散。
总之,万历狠狠被朝中官员们当了一回枪来使,借此完成了清洗,诸公们弹冠相庆,张居正死了,冯保去孝陵种菜了,张四维回家守孝,戚继光滚去广东了……当年那些赫赫人士如今都烟消云散了,而万历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自己这是白白被下面的文臣们当了一回枪使,年轻的皇帝痛苦地认识到了现状,论政治手腕,他朱翊钧差着朝中那些老狐狸一大截,甚至,他颇为喜欢的那位申先生,似乎也不是那么纯净的君子。
虽然他也讨厌[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