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彭征一路熬到了管事,陶科则因一份际遇,去了离平南县不远的春台县。
靠攒的银钱加上夫人嫁妆贴补,自己当掌柜开了一间巴掌大的小酒铺。
现下归乡,也得被人称呼一句“陶掌柜”了。
虽然他这个掌柜打眼一看,还没有彭征这个大酒坊的管事来得光鲜,好在二人的关系一如既往。
这回他来齐南县办事,昨晚刚和彭征喝了一顿叙旧的酒,今日本想久违地在老家逛一逛,结果就被兴冲冲的老友拉来了此处,说什么要让他尝尝连府城都没有的美味。
本来陶科确实满怀期望,路上一直问是去板桥街还是六宝街。
在他看来,县城里拿得出手的食肆,必定在这两条街之上。
哪知兜兜转转,彭征把他领来了鹤林街。
这不就是县学附近,扔一把石头能砸中三个童生,除此之外能有什么像样的吃食?
在陶科的记忆里,鹤林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何家包子铺的包子,那可真是皮薄馅大,吃得人满嘴流油。
一间在包子铺原址上新开的小店罢了,还号称能胜过府城。
陶科暗暗皱眉,疑心老友在阔别的这几年里养成了吹牛皮的恶习。
等到进了这新开的食肆,见了特地出来招待他们的秦姓掌柜,陶科的心里愈发打鼓。
只觉得对方没比自己儿子大几岁,这样年纪轻轻的厨子,真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佳肴么?
在他看来,这个年纪的厨子搁在正经酒楼的后厨只能切菜,连锅铲的边都摸不着。
彼时受到质疑的彭征没急着答话,而是先夹了一筷子食肆送的小菜凉拌豆腐皮。
里面混着葱丝和红葱丝,还有油炸花生米,彭征嚼了嚼,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慢吞吞地咽下去后才道:“昨晚你不是在我家尝了那酸辣粉,你觉得味道如何?”
陶科抬手摸摸嘴唇。
“那酸辣粉倒是极为不错。”
和彭征一样,陶科也是爱吃辣的。
以前他俩一起在酒坊当伙计的时候,能对着一碗辣萝卜干吃两个大馒头。
昨晚老友端来的酸辣粉,还没入口,光闻那个味道,就勾起了他一包口水,一尝过后,更是惊艳。
他昨晚就想问了,自己老友一家子就没一个干过吃食生意的,是从哪里淘换来这么一个食方?
听说每天都能靠这么一碗粉,卖出几钱银子来!
彭征昨晚显然是故意卖关子,今天才揭晓道:“那酸辣粉正是出自秦掌柜之手。而这样的一碗粉,不过人家食摊上各色小吃中的一样罢了。”
陶科大为惊讶。
“你说的就是刚刚露面的小老板?”
彭征又抓了一把瓜子,几样干果同样是送的,供食客等菜时吃着打发时间
“正是。”
陶科咂咂嘴。
“真是这样,我倒还真对这顿饭有点期待了。”
然而很快陶科就意识到,自己的话说得还是太克制。
和这一桌子“珍馐”相比,酸辣粉那就是个不登大堂的开胃小菜!
最先上桌的一道菜名为山家三脆,据上菜的虞九阙介绍,这道菜出自前朝的食谱。
看过其中的三样食材,彭、陶二人便明了为何虞九阙推荐他们点这道菜的时候会说,这道菜吃的是时令,再过一段时间想吃也吃不到的话。
“花蕈、春笋……这个是?”
陶科夹起一筷子辨认,恍然大悟,“好像是枸杞头? ”
彭征没有那么多的疑问,比起辨别食材,他选择直接开吃。
不得不说,这道菜的味道很鲜明,调味完全没有盖住食材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