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道:“三百三十三年,翟氏传了四代?”
这回再也没有人反驳,众人一起望着吕晟,所有人都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此人到底读了多少书,竟然能从史籍中一点点地扒,把一个土族的族谱扒得体无完肤!这也太可怕了!照这样的扒法,只怕天下土族的世系都经不起逐一考证。
一时间六大土族所有人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让此人活着!
[1] 当代学者研究敦煌姓氏的书目多是贞观甚至唐代以后成书,为了引用时不出现后世书目,对有些书目名称做了修改,比如《元和姓纂》为唐宪宗时修撰,《古今姓氏书辨证》为南宋初编撰成书。至于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郡望氏族谱》具体成书年代难以确证,故不加修改。
第二十二章 牒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牒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
“所以,吕晟所发现的真相就是这样,翟氏族谱乃是伪造,如今敦煌翟氏并不是翟方进、翟汤一门,郡望也不是浔阳。你们只是伪造家谱,攀附浔阳翟氏这样的高门冠族罢了!”玄奘感慨道,“贫僧相信翟氏也有苦衷,自从魏晋以来,门阀土族膨胀,官员升降,不考品性能力,只辨姓氏高下。而辨别姓氏,离不开证明门第、资历的牒谱,所谓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员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姓氏成了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门第卑微的寒门与土族有着天壤之别。而西晋以后,北方连年战乱动荡,人口迁徙无常,籍贯变迁频繁,这就为一些庶族寒门冒引他人郡望、跻身土族提供了方便。他们伪诈高门,诡称郡望。这便是吕滕被拒婚,遭到羞辱之后,吕晟上门讨还公道所告诉你们的话!”
翟昌冷幽幽地盯着玄奘,两眼似乎来自九幽地狱,说不尽的森然与恐怖。
奇怪的是,令狐德茂、张敝等家主却并没有对翟昌提出质问,仿佛早已知道这个秘密。众人脸色凝重地盯着玄奘,似乎在盘算着什么。
“原来当初翟氏那位族老便是因此而被气死?”李淳风叹道。
玄奘苦涩地摇摇头:“不仅仅如此,身为族老,对自家伪造的族谱并非一无所知。被他人知晓只会恼羞成怒,怎么会一下子气死?吕晟还揭露了翟氏另外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吕晟问。
“你当真要知道吗?”翟昌狞笑着问。
“当然要知道!”吕晟面色不动,手一紧,两把箭镞刺进了张延和氾正的脖子,鲜血顿时流淌出来。
张敝惊惧,怒道:“玄奘,要说便说!别婆婆妈妈的!”
玄奘一咬牙:“另一层的关键便在龙、兴二字!吕晟求证的并不是翟氏族谱真伪问题,而是翟氏从何而来的问题!
“翟氏族谱中记载:‘翟法赐子勍,太元中,迁武始。勍孙珍,济阴侯,陇右郡大家也。珍生显,擢朝议大夫。’但是这记载和史籍一印证,便错漏百出,翟法赐在史籍上有《宋书》记载,太元年间还活着。父亲仍在,儿子翟勍便迁居武始,这与当时的礼法纲常截然不符!要知道武始县便是如今的兰州狄道,与浔阳数千里之遥,且并不属于东晋,而属于西秦。《姓氏书辩证》中称呼翟勍为武始翟勍,而不是浔阳翟勍。
“关于这一点,吕晟在那本《姓纂》中用朱笔勾了一句话:‘翟汤六代孙普林。’而《隋书》和《北史》中均记载有翟普林的事迹:‘楚丘人,性至孝,事亲以孝闻,父母俱终,庐于墓侧,负土而坟,后为孝阳令。’这说明,翟法赐的儿子确实迁居过,但这个儿子不是翟勍,而是翟普林的父亲!他们也没有迁居到武始,而是迁居到楚丘,便是今日山东曹县。因此,敦煌翟氏便是从这里冒充了浔阳翟氏的郡望,他们的祖先是来自陇右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