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晒谷场有啥用处?不晒新粮,那晒的是……陈粮?

赵老汉忍不住捂住了心口,一颗心砰砰直跳,这里面到底放了多少粮啊,居然还要拿出来晒?!

他现在都开始怀疑那群官爷运粮过来到底是寄存,还是已经送到了目的地,回头往县里是交账本还是运粮食。

难怪石林镇的百姓都分到了潼江镇,虽不知官爷们嘴里的‘那头’是哪里,但很显然,在潼江镇收粮税最方便,劳累的只有大老远背粮赶路的百姓,官爷们甚至用不上驴,单是手推板车就能完成差事。

太近了,真的太近了,根本不费力。

难怪年年收缴粮税,感觉镇上的官爷格外多,里三层外三层,各个威武不凡,他还当各地各处都是一个样,现在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这怕不是他们潼江镇的独一份吧??

县里每年征徭役,有啥好事儿都紧着潼江镇,修路,疏通河道……如今看来,不单单是看在于家的面上,可能还有这个原因?

只有路修通了,才方便押运粮食。

河道也是如此,每年秋收后乡下的汉子都会去镇上码头寻活计,基本就没有扑空过。现在想来,当时他们扛的大包或许就有各地运过来的粮食,走的不是陆路,而是水路。

运到潼江镇,然后再像昨夜的运粮队伍一样大半夜偷偷运到此处来。

夜晚要宵禁,除了官差,根本没人敢乱走,所以夜里行事最方便不过。这也是为何连潼江镇的百姓都不知自家隔壁还有一个大粮仓的原因,上面有心要瞒,下面的人咋会知道。

赵老汉脑子一团麻乱,他到底只是个没啥见识的乡下老汉,更多的东西他就想不到了,只想着如果山下的大粮仓真是府城建的,那岂不是大半个庆州府的存粮都在这里?

粮仓是干啥使的?不就是灾难年赈灾,和平年给当官的发俸禄使?

年初地动,新平三县十不存一,周边好几个县都有受到大大小小的波及,潼江镇和清河镇离得近,更是糟了大难,远的不说,就说他们晚霞村,够偏了吧?可若不是有小宝警示,他们家的人也不一定能逃脱,天灾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再有本事的人在老天爷面前都跟跳蚤一样,要你死你根本躲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