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江镇是比周围几个镇子繁华,可这和运粮有啥关系?别的镇又不是没有通往县里的大道。
他大胆猜测,长平县的粮仓,一定有一个在潼江镇附近。
几个镇子的粮食,咋可能没个地方存放?官爷们应该是收了百姓交的粮,然后再运去粮仓,等周围几个镇的收完,再统一运去县里。
收粮的人出去了,守粮的人就少了,抓着这个空档,他咋就不能趁机抢回来?
反正他们村的汉子都是“死人”,十里八村的人都能作证,就算事情闹大,县里要查,那也查不到他们头上,流民就不能背个锅吗?
何况县里有时间查吗?
马上就要征兵了啊。
??[77]第 77 章
半月后,晚霞村的人押送粮食去桃李村,比去年迟了足足十来日。
这个时间是全村商量的结果,毕竟眼下他们村明面上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抢收肯定要费些工夫,太早去反而会引起怀疑。
这个时间刚刚好,往年他们潼江镇本地人都是最早一批运送粮食去镇上,但实际上,县里下来催收的官爷会在潼江镇待上一个半月,几个镇子下面不知有多少村子,泥腿子出门全靠双腿走,就是推着独轮车,远些的也要走上一日一夜,更别说各地天气情况不同,地里庄稼长势不同,有的早熟几日,有的晚熟半月,这些都是正常的,催也没用。
赵老汉就是吃准了这点,这才拖了些日子。
半个月差不多了,一辈子长在庄稼地里的老汉婆子,就算家里顶梁柱没了,秋收这种大事,就算是半身不遂都会拖着身子下地。
这就是农民,秋收的重要是刻在骨子里的,只要能动,那就要干活儿。
而家家户户的收成几乎和往年没啥太大差别,一亩地平均收了二百七、八十斤粮食,只有几户人家达到三百斤,都不用装袋,有经验的在晒谷场一瞅,心头大概就有了数。
赵老汉往外还是说自家今年一亩收了三百斤,他家第一个晒,第一个收,守在晒谷场的都是些娃子,自然看不出来。那几个老把式得了空来晒谷场扬谷时,老赵家的谷子都收了一半,自然没看出端倪。
运送粮食的人,最终选了十来个有把子力气的妇人和老汉,带头的是李来银,赵老汉虽然很看不上这老头,但一码归一码,他是真能哭,也是真会演,起码能哭得里长很心烦,一刻都不想看见他。
上次也是他去桃李村通知,这次也由他带头,也算熟门熟路。
晚霞村到桃李村这条路,不是他们平常去潼江镇那条山路,要绕很远,虽然路也不好走,但好歹是平的,驴车和牛车没办法走,但独轮车可以。全村三十几户的粮税,算下来就是几千斤粮食,而且还不能比着数目交,得多带些,要应付官爷的踢斛。
踢斛淋尖算是官吏在收粮税时的一种“合法收入”,简单说法就是百姓把粮食运去镇上,再倒入装粮的容器斛斗里,官吏这时会用脚尖踢踹斛斗,漏撒出来的粮食就会算成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不算在应收的数目内。
斛斗未满,就需百姓自己用粮食补上,否则就是不合数目。
而这一部分,便是官吏的合法收入。
踹多少,得多少。
大兴朝的税收制度是十五税一,就是你收了十五斤的粮食,得给朝廷交一斤,老赵家今年六亩半的地收了近两千三百斤,按照这个数目算,他们家今年要交一百五十斤粮。不过他们对外只说一亩地收了三百斤,那就是差不多两千斤的样子,那就是一百三十斤左右,不过为了应付官吏,起码得多带个一二十斤以防万一。
这种事情以前就发生过,有百姓比着税数运粮,结果遇到个心狠的官吏,直接给他踢了一二十斤出去,最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