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朝汐愕然答,“昨日才说的,搬进主院后,每日书房待命洒扫……”
“待命洒扫的意思是,”荀玄微极耐心地同她解释,“若书房洒扫的人手不够,便去唤你。不过这里有白蝉和葭月,人手应是够了。”
阮朝汐:“……哦。”
木盆有点分量,她把小木盆放下,看看左右摆设,窗明几净,打量眼前书案,卷轶整齐。
早在天边第一抹日光映亮书房的轩窗时,由白蝉、葭月两个荀氏家生婢子亲自动手,清扫除尘,整理书案,各处已经打扫得纤尘不染。
“这里不缺人洒扫,那……我走了。”阮朝汐失落地抱起小木盆就要走。
“既然来了,不急着走。”荀玄微把黑漆长案上摊开的几幅卷轴挪了挪,空出一块干净案面,示意她在对面细簟席坐下。
“可会写自己的名字?”
“会。”阮朝汐以手指凌空比划了几下,“在家里时,学写过几次。”
荀玄微随手捡出一卷空白绢书,摘下笔架上最细的一管紫毫笔,连同书案上的砚台推过去,“写来看看。”
阮朝汐抓起笔管,慢腾腾地在砚台里蘸墨,盯着面前摊开的空白绢书,浓长睫毛颤了几颤。
绢布……
好贵的。
她在家里写字,都是用的细树枝,在地上写的大字。写完一处,用鞋底擦平,还能继续写。
阿娘一个年轻女人带着孩子,靠一手缝补刺绣的好手艺,能糊口已经不容易,哪里买得起笔墨纸张。
有一年侥幸年景好,阿娘凑了点束脩,想把她送到乡里最出名的夫子私塾里进学,夫子闭门不见。夫子家的娘子是个和善人,把她们两个送出门去,好声好气和她们解释,乡里送来进学的都是小郎君。寻常寒门庶姓人家,哪有送小娘子读书的。攒点束脩不易,不如省做嫁妆。
阿娘不肯走,站在门外千恳万求,最后从夫子手里讨来一幅粗麻,上面端端正正写了阮朝汐的姓氏和名字。
她随身带着那幅粗麻布,在自己小院的泥地上反复练习,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然而……
会写自己的名字,却不会用笔写。从未有人教她怎么拿笔。
阮朝汐对着手里细长的笔管犯了愁。
第9页
摆弄了片刻,她放下笔,毅然把自己细白的手指头伸进砚台墨,搅了搅。
然后挪开贵重的白绢布,以手指做笔,在黑漆书案上横,竖,撇,提,认认真真写了个 ‘阮’字。
“……”对面的荀玄微陷入了微妙的沉默。
第8章
屋里突然想起一声闷响。似乎有人被呛咳了一下,又硬生生憋回去。
朝汐循着声音望过去。
书房里还有其他人。坞里的大医[1]正跪坐在角落矮几处,斟酌着开药方。此时手指捋着三寸短须,瞠目瞧着书案这边拿手指头蘸墨写字的动静,写药方子的笔早停了。
荀玄微转向身侧,对瞠目的孔大医道,“孔老先回。方子写好了再拿过来无妨。”
孔大医起身告退,临走时恭谨叮嘱,“良药苦口利于病。恕老朽多嘴,熬好的一碗药汤,只喝半碗则药效减半,只喝少许则药效几无。需得整碗喝尽,才有利于身体康复。老朽告退,晚些时候再过来。”
荀玄微不置可否,“有劳。”
葭月从耳房进来,领了孔大医出去。
白蝉紧随其后进来,抱着清水小盆,手里握干净素绫,盯着黑漆案面新添的墨迹,欲言又止,“郎君……”
荀玄微摆了摆手,倾身过去细看。名贵黑檀木漆案面上新添一个横平竖直斗大的‘阮’字,他赞许颔首, “姓氏写得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