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这夫妻老实厚道,养孩子也不错。跟孙桂芳也亲近。
听了杨兰英的话,陈杰夫妻又将孩子送到孙大嫂那,还是约定每月给钱。或多或少,也能对孙大家的生活带些改善。
搬家前一天,杨朝回来了,要带杨兰英去过户,还将那钱送回来五百,“姑婆,我爸说了。不能要你这么多天,让我把这给你。眼下,我姐要结婚了,要不是因为这个,我爸说,一分钱都不能要姑婆的。”
“杨朝,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姑婆买谁的院子,不得给钱呀?再说,姑婆还嫌一千五都给少了呢,就恨姑婆没攒下那么多钱,要不然,非得再给你添点。”
杨朝手里的钱递不出去,着急的想要解释,这可是爸给他下的硬性任务。“姑婆,我,,我爸说必须要你收下。”
“别讲那么多,走,跟姑婆回家,给你煎豆腐吃。你再跟我说说你姐结婚的事,对象是什么工作,多大了,家里几口人?”
此时还没到商品房时代,自家房子买卖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手续。让街坊四邻签了字,上街道办知会一声,到房管所备案,就算是手续办好。
他拉上杨朝,借此岔开话题,不着痕迹将钱重新塞回他衣服里。
“是年底,我爸办公室同事,一个女老师介绍的侄子。他爸爸以前是研究所的副所长,前几年被批评,已经去世了。他之前订过婚,也是因为这个女方退了婚,然后他一直拖到现在还没结婚。”
现在结婚要看成分,这种被批斗、孤立的人成分不好,工作结婚都会受影响。
“这位男同志,当年因为他父亲的事,大学都没读完,就退了学。报名下乡去了。才刚刚回城。”
男同志的父亲当年以死明志,舍了一条命,全家才没有被下放。但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可挽回,男同志没法上学,也没工作,就下乡接受再教育去了。
回城后,他姑姑,也就是杨同和的女同事,为侄子介绍学校图书馆工作,没有多大成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杨同和也不图对方怎样,经历了这么多,只愿女儿平平安安,以后能安稳过日子就成。
正月十五时,两家人刚坐一起吃了饭,都没什么意见。考虑到两人年纪都不小,结婚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杨兰英听到这,一个劲说好。
“安安稳稳就好,再没有比安稳更好的了。丽琴这么好的姑娘,以后日子肯定差不了。那我,我给丽琴添个妆。你姐结婚我肯定见不着,正好你捎回去。”
杨兰英脑子里搜罗着自己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物件,一边起身就要去找。
杨朝:“姑婆,你别麻烦了,回头我爸该说我了。来的时候,我爸说好几遍,让我不准要您的东西。”
“你这孩子傻实诚。别的东西不能要,这是别的东西吗,这是我给你姐的添妆。人生大事呐,这要是离得近,我还要去给你姐梳头呢。”
她找了一番,没有合适的布料,倒是还有一套新的被单,正是年前陈明寄回来的。上海针织厂出品,有大片牡丹花,看着也喜庆。她当即包好,给杨朝拿上。
杨朝在家住了两天就要离开,走的时候,望着左手右手的包裹,苦恼死了。“姑婆,我爸回去非骂我不可。”
“他骂你就让他骂?不会跑啊?行了快走吧。”
其实也没多少东西。她就给了些自家年前漏的粉条,还有一罐子大酱。其余是孙桂芳准备的。
之前生女儿坐月子时,丽琴在这,帮了她大忙。孙桂芳心里一直记着。现下赶上结婚大事,当然要表示表示。而且眼看着杨同和声名鹊起,有这一门显贵亲戚,别人巴都巴结不上,他们有这层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要抓住机会,拉近关系了。
大家把关心融进一个个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