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琲看着野鸡那鲜艳的尾羽,很是怀疑,放在她穿越前那会儿,会不会又是保护动物。
但现在它们完全不受保护,不光不受保护,还被嫌弃肉少肉不肥,卖不上价,比不得家养的老母鸡。
蛋家里还有,肉要吃新鲜的,而且不好带,于是没买。
但同车一起来的很多人都买了,毕竟集市上的鸡蛋不要票,比供销社贵一点儿也值得。
赵爱华妈妈也买了一些,小心放进垫了报纸的篮子里。
除了吃的,还有用的。
竹编的背篓、簸箕、篮子,高粱杆锅盖、草编的锅刷等等,还有卖扫帚的,各种型号。
价格也非常便宜,又大又精致的一个背篓,才两毛钱,还卖不出去,被人嫌贵。
摊主迅速降到一毛五,客人却已经去别家了,因为卖这些东西的最多,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
赵二嫂吐槽说:“他自己喊贵了,竹子山上砍的,一分钱没花,这编筐的手艺谁家不会,还两毛钱。”
林玉琲不敢吱声,这年头,人工是一点儿不往里面算。
她扭头问栾和平:“五哥,你会吗?”
栾和平:“会一点儿。”
林玉琲:“……”
他还真会!
第123章 汤粉
早起在家没吃早饭,特意空着肚子来的集市,现在一个个都肚子里打鼓,咕噜噜叫个不停。
也顾不得逛集市了,先去找吃的。
各种小吃暂不考虑,先找正经卖饭的摊子,集上人多也不怕,往炊烟袅袅的地方去就是了。
跟林玉琲结婚那天,院子里现搭的土灶一样,集市上卖热汤饭的,也是搭了大大小小的土灶用着,灶上的大铁锅煮着肉炖着汤。
北方吃面食,高粱、玉米、红薯,不同食材做成的饼子、窝头,在蒸笼上热着。
有带馅儿的也有不带馅儿儿的,菜窝头最便宜,如果饼子里头加了糖稀,价格就一下子上去了。
也有卖面条的,纯面粉做的手擀面少见,贵且必然要票。
其他粮食制成面粉,也能做面条吃,吃的人也多,早晨的天气还有点儿冷,热乎乎的一碗汤面下肚,连汤带水,最饱肚子。
还有卖粉丝的,一般是做汤粉卖,各种底汤各种配料,价格也不尽相同。
像赵爱华她们,平日在家饼子窝头吃得多,到了集市上,就想吃点儿新鲜的,攥着钱转悠一圈,有人提出去吃汤粉。
一人提议,几人响应,剩下的人没拿定主意,干脆跟着一起去了。
找了家卖汤粉的摊子,这家摊子摆得大,光灶头就不止一个,吃得人也多。
引她们来的赵二嫂介绍道:“卖汤粉的嫂子我认识,厨艺极好,她娘家妈以前做村厨的,她打小给她妈打下手,每季大集,数她家汤粉摊子生意最好。”
赵珍珍也说:“我嫂子之前跟我讲过,我早就馋了。”
张小满听得口水都快出来了,伸着脖子往摊子前瞅,咽着口水说:“好香啊,我闻到鸡汤的味道了。”
赵二嫂笑着道:“好灵的鼻子,是有鸡汤粉。”
韩胜男打趣道:“别的不说,吃这方面,小满绝对比咱们在行。”
张小满骄傲地挺起胸膛:“我鼻子可灵了,我妈说我天生的狗鼻子。”
她身旁的郑涛却皱起眉,看了她一眼,垂下眼,似有不悦。
姑娘家家的,馋就馋了,还好意思说出来,他这未婚妻,未免太憨了些。
他个子不高,林玉琲偏巧瞥见他脸上的表情,看看一脸骄傲的张小满,也皱起眉。
小满心思单纯,虽然爱吃但并不护食,也不多吃多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