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都抓得准!差点让咱小玥玥当了磨牙棒!”他笑着逗了逗还在抽噎的小丫头。

青甜看着怀中眼泪汪汪却依旧对那“玩具”恋恋不舍的女儿,又看看地上兀自研究拨浪鼓的儿子,忽然心有所感,笑道:“看来咱们这小院里,不止我们长着眼力。以后看东西,得更仔细才行,说不定宝贝就在脚边,差点被小家伙们发现了。”

赵天禄经过上次青甜的“敲打”,明面上的骚扰确实收敛了许多,但暗地里的较劲从未停止。他依仗资金更雄厚,依旧垄断着大部分明面上的精品货源。

青甜和张春明则彻底转向了“深耕”模式,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润入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他们的重点不再是单一的完整器,而是扩展到各种品类。

有残器碎片,收集有价值的瓷片、玉器残件、青铜碎片,用于拼凑研究或作为标本。张春明甚至整理出了一套历代瓷片标本盒,标注窑口和年代。

有民俗物件,年画、剪纸、老商标、旧账本、地契、婚书……这些以往不被重视的“纸片子”,在青甜看来,同样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蕴含着巨大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她让张春明格外留意收集。

还有文房杂项,古墨、旧砚、老印石、刻铜墨盒、镇纸……这些小品往往能出其不意地带来惊喜。和建筑构件,雕花的窗棂、刻字的砖瓦、门墩石鼓等。

他们的收购网络,也通过张春明长期走街串巷建立的信任,悄然铺开。

一些走街串巷的货郎、拾荒的老人、胡同里消息灵通的大妈,都成了他们的“线人”,发现有老物件,会主动来小院报信,换取一点酬劳。小院就像一个默默运转的枢纽,将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历史碎片,一点点汇聚起来。

一天的忙碌接近尾声。孩子们玩累了,被姚婶接回去睡午觉。张春明外出未归。王师傅也完成了手头的工作,提前下班了。

青甜独自一人留在堂屋里。夕阳透过窗棂,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她面前的书桌上,摊开着几本新买的笔记本。一本记录着收支账目,愈发精细;一本是她个人的学习心得和鉴赏笔记,图文并茂;还有一本,则写着一些零散的、关于未来的构想。

她的目光落在那些构想上,标本陈列室?……或许可以先弄一个小型的。民俗器物分类……需要更系统。修复人才……王师傅年纪大了,得物色新人。流转渠道……光靠私下交易不行,是否可以考虑……博物馆……远期……

她知道,现在的积累还远远不够。但看着这日渐充盈的库房,看着张春明的成长,感受着手中经过清理修复后重焕光彩的一件件器物,那个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沉重。

窗外,传来孩子们醒来的咿呀声和姚婶哼唱的古老歌谣。屋里,历史的沉香静静流淌。

青甜合上笔记本,嘴角泛起一丝温柔而坚定的笑意。根基,正在一寸寸深植;道路,正在一步步延伸。而这条路上,注定会充满更多的挑战、惊喜,以及那两个小小探索者带来的、啼笑皆非的温暖插曲。

盛夏时节,蝉鸣聒噪,暑气蒸腾。然而青甜名下的这处四合院,却因古树繁茂、屋宇深阔,显得比别处清凉许多。经过近一年的经营,这里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仓库,而更像一个初具雏形的“古物研究所”兼“文化交流沙龙”。

库房愈发充实。新增的货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清理修复好的器物:一排排釉色各异的瓷碗瓷瓶,一摞摞泛黄脆弱的古籍善本,一匣匣锈色古拙的铜钱玺印,甚至还有几个专门的多宝格,陈列着精美的玉器、剔红的漆盒和造型别致的文房清供。

空气里弥漫着樟木、老纸和淡淡茶香混合的沉静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这日午后,小院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