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大石皱了皱眉,人胡搅蛮缠的。只不男人,没法子跟女人一般见识。要也开口,又该仗着人多欺负人少了。
咋么不讲理。
孙氏总弄明白了,敢情的客人,赵大娘都头上去了。都没注意些,也没盯着在萧家买了菜的客人,会顺便去赵大娘那儿买俩包子。
有去买别的呢,哪儿盯得。
孙氏总着林秋然在家,快卖完赶紧回去,省得担心。
孙氏也不介意自家生意给别人家带客人,都在一条街上,和气生财。可总不能家卖馒头,得顾及别人干脆不卖了吧。再,家也没卖包子呢,馒头都不能卖,怕客人不买赵家的包子了,叫啥话?
一旁卖烧饼的小哥看不下去了,“大娘,都萧家的客人,买完菜再买俩馒头不天经地义吗?关啥事儿!跟强盗似的,咋不让一条街啥都别卖了,买家包子去。
孙大娘,么着吧,我跟换,看三道四不。”
再有,赵家一天蒸二百多个包子呢,萧家一天也卖一百个馒头,有人不吃馒头会去买包子的,真要等着萧家的客人,那等呗。
伸手要饭有理了。
以后谁乐意在人旁边卖东西。
孙氏看小伙子人高马大,相貌虽普通,但心肠好,时常帮忙照顾生意,心里不禁升一股暖流。
点点头,小哥道:“大娘,我乐意在旁边卖,不准,买了菜能顺便买两块烧饼呢。”
原本卖烧饼左边个卖豆糕的小娘子,点心,跟菜的关系不大,但萧家摊子生意好,在旁边摆摊也得意,所以帮着挪了位置。
几个人一,位置快换了。
赵大娘看位置么换了,人都傻眼了,“哎,孙姐,我又没让换,我以后家别蒸馒头了……”
孙氏冷着脸道:“我家卖啥不关的事,咸吃萝卜淡操心,卖的包子吧。”
萧家的摊位本靠后一点,回换了更靠前了。
今天生意不错,不管买啥都会带俩馒头,少有带一个的。馒头闻着的确香,路边都能闻一股甜酒香气,颜色淡黄,看着大手软软的,有的买了当早饭直接吃了,吃完问明儿卖不卖。
一次不能买太多,但若明儿有不妨事儿。
孙氏也不知道,先应付了句做,不得不,馒头可顶大用了。
往常肉卖得最快,但今儿慢,因为羊肉价贵,都买半斤的,买一斤的少,只一个子买了两斤,家中宴客,正好中午缺两道菜,两斤羊肉两斤素菜,剩下六个馒头也让包圆了,一共一百一十八文。
等林秋然的时候,锅里剩下羊肉了,素菜都卖完了,羊肉有个三四斤。
会儿有点卖不动了,去半天,菜都凉了,天一冷,油脂会凝固,看不像刚出锅的有胃口,没法加热的坏处。林秋然也弄个锅,可又要弄灶、柴火,俩人不太方便。
孙氏催林秋先回去,“也快卖完了,用不着,快回家去作。”
林秋然道:“看看,俩带了喝的。”
带的米酒,酿的多,做菜也用不完,喝酒暖身,打进竹筒带了。发现摊位换了,林秋然给旁边的一人送了一竹筒甜米酒,“大哥姐姐,我爹娘年纪大,多亏有照顾,自家酿的,尝个新鲜。”
按照原本的摊位,今儿能给赵大娘,可位置换了,林秋然没给。
赵大娘见此情景,忍不住蛐蛐,“无事献殷勤,真当为了照顾俩老不死的。”
不看萧家生意好,都贴上去。哪怕关系不大,但边的人多,时间久了也占点便宜。
看孙氏性子老实,真换了。可苦了了,二百多个包子,一上午卖了一小半,往日上午能卖大半,中午再卖一会儿卖完了,今儿不知卖啥时候去。
赵大娘心里气不,可又惦记林秋然人,所以不敢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