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脚步轻快地应声退下,转眼便消失在夜色中。
三日后的早朝,太和殿内的气氛却比太子府的夜晚还要凝重。
龙椅上的皇上眉头紧锁,皇后坐在一旁,脸上也带着忧色。
满朝文武垂首而立,偌大的殿宇里静得连彼此的呼吸声都能听见。御案上的奏折堆得像座小山,每一本都承载着地方的急报与百姓的疾苦。
皇上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刻意的沉稳,试图缓和这压抑的气氛:“众爱卿不必如此忧心忡忡,天大的事,总有解决的法子。朕召你们来,就是想集思广益,共商对策。”
皇后轻轻颔首,接过话头,语气里多了几分柔和却也同样沉重:“皇上说得是。只是如今的难题,不止关乎百姓生计。你们看,京中百姓家的适龄男子愁娶妻,就连咱们皇家的儿女,不少也到了婚嫁年纪,婚事却迟迟定不下来。长此以往,不仅百姓人心浮动,怕是连皇室的香火传承都要受影响。这婚嫁之事,如今竟也成了桩关乎国本的大事了。”
底下的大臣们听完,更是一片沉默。有几位年纪稍长的,甚至偷偷用袖子抹了抹额头自家儿女的婚事何尝不是一块心病?只是在朝堂上说出来,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
皇上见众人还是这副模样,心里也有些无奈。他索性换上一副轻松的语气,拍了拍龙椅的扶手:“爱卿们放宽心,朕就不信,偌大的大启朝,还解决不了这点事。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说错了也无妨。”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有一人出列,正是礼部侍郎。他花白的胡子微微颤动,对着皇上深施一礼:“启禀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皇上眼睛一亮,连忙看向皇后,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期待。皇上忙道:“爱卿有话但说无妨,不必拘谨。”在他看来,这时候有人愿意站出来,就是好兆头。
第21章 莲儿有喜
户部尚书缩了缩脖子他儿子娶了个商户女,进门三个月就把库房的账本撕了,这会儿正闹着要和离;吏部侍郎更是头垂得快抵到胸口,他家三个儿媳妇,天天为了谁掌家权在祠堂里哭天抢地,连老母亲都被气病了。
礼部侍郎直起身,声音洪亮:“皇上,皇后娘娘,依老臣看,百姓家娶妻难,除了家境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婚后的日子不安生。老臣在地方巡查时发现,许多百姓家的矛盾,归根结底无非是婆媳失和、妯娌相争,甚者连兄弟姐妹都因这些家务事闹得反目成仇。那些还没娶妻的适龄男子看了,自然是望而却步,生怕自己也卷入这一团乱麻里。”
皇上听完,连连点头,脸上露出赞同之色:“爱卿说得极是!朕也收到不少类似的奏报,正是这些家长里短的纷争,搅得百姓不得安宁,连带着婚嫁之事都变得艰难起来。”
皇后也看向礼部侍郎,眼中带着赞许:“本宫倒记得,侍郎大人家里向来和睦,从未听说过这些龌龊事。想来大人必有治家的良方吧?”
皇上立刻帮腔,哈哈笑了两声:“是啊!侍郎爱卿,你家的家风可是京中有名的好。不如就给众卿好好说说,你是怎么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一家人和和美美?也好让大家学学经验嘛。”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落在了礼部侍郎身上,有好奇,有期待,还有几分迫切。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他揭晓这家庭和睦的诀窍毕竟,这不仅关乎自家儿女的婚事,更关乎天下百姓的安稳啊。
礼部侍郎深感责任重大,肩负着皇上和皇后娘娘的信任,躬身道:“老臣亲眼,见着户人家,儿子娶了媳妇后,婆婆天天骂媳妇懒,媳妇嫌婆婆管得多,没过半年就分了家。隔壁的小伙子看着呢,本来都和邻村的姑娘说好了亲事,愣是托媒人去退了,说‘宁肯打一辈子光